(原文)二 则
形意拳三体式,两足要并重,不可单重。单重者,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不过前足可虚可实,着重于后足耳。以后练各形各式,亦有双重之式,虽然是双重之式,亦不离单重之重心,以至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亦总不离三体式之重心。故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也。三体式单重者,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势一气,无有间断耳。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力气极大,唯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
所以形意拳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此皆是被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若得着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无可无不可也。
(介绍)郭云深先生所说的三体式不可单重,但要有单重的重心中和,目的就是为了虚实、横顺、起落钻翻的转换,虚实、横顺、起落只能起于一腿之上而止于另一条腿之上,所以三体式虽然为双重之形,却有单重之实。三体之中为心,三体之和为意,中和即为心意合一之表象。
三体式为双重之形,但是行拳时却必须要单重。五行拳只能单重打,束展只能单重束,单重发。所以,单重之于形意是主要的。形意拳不像太极拳那样强调单重,因为形意拳的虚实转换还没有过渡到太极拳的阴阳转换。太极拳出现后,形意拳应该借鉴单重站三体式,即站桩行拳合一。以上我的观点是我们的实践所得。
“若得着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无可无不可也。
”,这是内家拳返璞归真的追求,内家拳习练到练虚合道的阶段,就要把以前习练出来的一切都练空,习练成为一种自然状态,就是双重之形也有单重之意了。
所以我主张大家站三体式时,虽有双重之形,但是双腿不要过于分开,前后相距半脚即可,身体坐于后腿之上,显单重之形。
“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也。”,郭云深先生的时代,太极拳、八卦掌均已经出现,并且郭云深先生的拳论中还借鉴八卦掌之理法,但是郭云深先生依然如此论三体式,可见三体式之于内家拳之重要,形意拳为内家拳之重要了!太极拳、八卦掌的每一个动作的瞬间,均为三体式,均是一气之起落。三体式是内家功夫的根基。
但三体式不是单单指站式,而是能量蓄发之式,即能量由三节蓄发也。大家不要以为形意拳的三体式才是正宗的三体式,三体式不是从外形动作区分的--------本书的所有内容均不能从外形动作做区分--------只要周身精气神的能量发之于三体之内,便是三体式,而不在乎脚步大小、胳膊高低之形。太极拳的浑圆桩也是三体式。所有内家拳在任何一个瞬间的动作都是三体式。
(原文)三 则
形意拳术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易者,是拳术之形式至易至简而不繁乱。其拳术之始终,动作运用,皆人之所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周身动作运用,亦皆年常之理。惟人之未学时,手足动作运用无有规矩而不能整齐,所教授者,不过将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之形式入于规矩之中,四脚动作而不散乱者也。果练之有恒而不间断可以至于至善矣。若到至善处,诸形之运用,无不合道矣。以他人观之,有一动一静,一言一默之运用,奥妙不测之神气。然而自己并不知其善于拳术也。因动作运用皆是平常之道理,无强人之所难,所以拳术练之极易也。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难者,是练者厌其拳之形式简单而不良于观,以致半途而废者有之,或是练者恶其道理平常而无有奇妙之法则,自己专好刚劲之气,身外又务奇异之形,故终身练之而不能得着形意拳术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务远,看理偏僻,所以拳术之道理,得之甚难。中庸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即此意义也。
(介绍)此段讲六合。习练者一定要明其理,用六合规矩自己。形意拳异常简单,一气之起落也,而一气生成于先天一气与压缩旋转之力合一的真气,所以,心意抽合压缩旋转就是形意拳的一切。
而不明外三合者,外三合则成为习练功夫的羁绊;不明内三合者,内三合则成为习练功夫的虚幻。这就是大部分人不能习练出形意功夫的原因。
六合于身体的规矩,俱在能量传簇也,外三合虽在于外形动作,但本质是约束以合练出周身整体能量传簇。
明白了六合的道理,每日都能够有进步,才会有练拳的乐趣,才会坚持下去以至功成。
(原文)四 则
形意拳术之道无他,神气二者而已。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耳。拳术之道亦然,惟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极而复静也;拳术是动中求静,静桓而复动也。其初练之似异,以至还虚则同。形意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也。丹道有三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劲、暗劲、化劲也。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练虚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意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妒。此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候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过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后再论拳术之详情。
(介绍)先说说神气,如果不从能量方面去理解,就会将内家拳引入虚幻。人体之内有二种能量,一种是先天一气(元气),即吃饭、喝水、呼吸获得的无形能量;一种是从先天一气转换出来的有形的能量,比如肌肉紧张发力生成的能量和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发力生成的能量。
先天一气的能量就是心力,就是以心行气、心意抽合时使用的能量,这个能量是很小的,是不能用于技击的,但是这个能量可以控制身体生成压缩旋转,于是先天一气就被转换为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使身体获得上下贯通之力,这个上下贯通之力就是先天一气转换出来的后天之气,先天与后天之气合一即为真气。
所以神气二字,神即内里的以心行气、心意抽合;气即压缩旋转生成的能量与先天一气合一的真气。
再说说呼吸。在前面已经介绍过前辈大师为什么赋予呼吸以极高的地位,以至于将体内的能量传簇均称之为气,并且气是直接与力相合的,即气是力的原始形态。“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耳”此话即前辈大师理解的呼吸之气能够运转周身。如果忘记了以心行气的能量传簇的前提条件而直接去习练呼吸,那是什么也习练不出来的,现在就有有些人依据“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这句话而专门练呼吸,是错误的。呼吸之所以能够充满周身,并不是真的把呼吸之气充满周身了,充满周身的是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呼吸只不过是与能量传簇合拍了而已。
“拳术是动中求静,静桓而复动也”,即以外形动作的动追求出内里以心行气的静,即中定、中和。
“其初练之似异,以至还虚则同”指拳术与丹道虽然习练过程不同,但所追求的还虚是相同的。
“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心为根,固根以动心,以心行气,为拳;养根静心为修道。
“丹道有三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这就是内家功夫的根基,所有内家拳都是如此。形意拳将功夫称之为易骨易筋易髓,而太极拳则直接将丹道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拿来。
心肾交合水火相济、易筋易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所有这些词语都是一个意思,都是在习练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周身能量传簇,只不过在从不同角度来说明这一个东西。
“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意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妒。此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候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此段话在写丹道与拳术的能量周天运行。水火相济为小周天能量传簇,水火相济以后止火,生成大周天能量传簇。下元真阳发动,即心力下行在会阴,生成尾闾压缩会阴旋转的能量传簇,呼吸与真阳 合拍后,即息息归根。心力到炼神还虚阶段,精气神的能量已经涨筋腾膜,周身传簇,则呼吸不能固执于丹田而要周身传簇,即停息。
“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功,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此段话即告诉大家形意拳不是用后天血气之功(即肌肉紧张发力)打拳的,而是用先天真阳之气打拳--------就是以心行气、心意抽合、压缩旋转。所以郭云深先生先讲丹道之术,再讲拳术。
拳无拳,意无意,这形意拳其实就是一种发力方式,大家看明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