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告诉你如何求职

从经济学角度告诉你如何求职_第1张图片
job

每年三月都是换工作的高峰期,BOSS直聘今年也打出了广告宣传语“换工作就是换老板”,但实际上今年招聘行业也不太好过,比如在北京声势较大的BOSS直聘,其今年实际已经全国收缩,主打北京一块,树立头部城市效应了。回到用户本身,我们去找工作的时候,发现无论前程无忧还是智联招聘的官网页面其实都是很乱的,无一点用户体验感,为何如此,答案很简单,现有从事招聘行业的企业大多都是围绕客户的而非用户,自然而然的会为了客户需求,而从而忽略用户的体验感,毕竟你这次用完,找到工作,下次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来了。而页面上放更多的广告位,才能更好向企业方客户收费嘛。

下面我分两个角度来聊求职问题,分别是认知自己和认知公司。

认知自己,我们需要从经济学中“机会成本”的角度,来思考将自己的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更为合适,以及当下最需要的是什么。比如我为什么愿意每天花时间写文章,因为这是对于我个人逻辑能力、思维方式以及文笔的提升,并且一篇好的文章,等于把时间卖了很多次,写一篇文章半个小时,但在几年后这篇文章还能够被人看到,相当于半个小时的付出,可以长期的产生价值。求职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去思考自己从事的工作,能否学到东西,提升能力,并且产生长期的价值。这里的长期价值,就是指这份工作经验,能否有助于你今后的职业发展。

(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当然认知自己,最大的核心就是找到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如果还有家庭需要照顾,父母需要赡养,或者弟弟妹妹需要帮助,那么就先把梦想、个人发展放一放吧,先考虑找份赚钱更多的工作,责任比这些更加重要。另外记住在职场遇到不顺是很正常的事情,去哪家公司都是一样,这点是需要自我调节的,所以跳槽并不是为了薪资或是逃避现状,而是找到找自己成长更快的路径。关于认知自己,谈的太多,就有点像鸡汤文了,最后记住一点“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不要太在乎之前的投入,当断则断,放弃存量去做选择,如果一份工作真的不适合你,尤其是价值观上的不符,就赶快离开吧。

(沉没成本: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会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认知公司,换句话说就是认知整体的求职环境,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的专利里也有谈到,很多求职者找工作的第一反应都是写简历,然后上传到众多的招聘网站上,到处投简历,最后坐等面试的机会。但现实是如何呢?80%以上好的工作都不会放在招聘网站上,尤其是对在职人员的招聘。

我们在求职的时候,需要做到“换位思考”,了解企业的招人方式。首先老板会想在内部去找人,然后就是看身边以前认识的人,是否有较为适合的。再就是通过一些公共的渠道了解到的一些人,这就是所谓的圈子了,在圈内去找些不错的人聊聊,并且让朋友给予推荐。最后一步才是通过猎头和人力资源在各大招聘网站发布招聘启示。了解到企业的招人方式后,我们很清晰的发现,这与我们以往的求职方式正好是反过来的,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呢?

认知完公司的招聘方式后,我们需要去理解公司给予薪酬的出发点,尤其是放弃掉付出劳动越多,价值就越大的错误观点。不知你是否知道,造出一支铅笔,需要凝聚了很多人的劳动,但是其非常便宜,可见劳动多不一定就是有多高价值的。我最近看了薛兆丰教授的一篇文章,谈到房价问题,很多人归根于政府把地卖贵了,实际上如此吗?如果地价便宜一半,开发商的开盘价也跟着便宜一半,最后结果是什么?热钱的涌入,依然会使房价翻倍,达到市场现状的价格。可见即使地便宜,最终因为供需问题,房价依然不会降。

按照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商品价格决定资源成本,而商品的价格则是由最后的供需关系决定的。

换到人身上如何理解?某一个职业工资高,会导致其资源成本高,也就是进入这个行业的学习费用高,比如医学院、法学院的学生需要花钱多时间长,教授工资特别高;而这个职业的工资为什么高?并不是因为学习成本高了,而是最后的供需问题所决定。所以一个人想要获得更高的收入,就需要做到稀缺性。你以往付出和努力产生的成果,不是企业最看重的,企业愿意给你高薪酬,主要是因为你的稀缺。

希望本文对换工作的各位能够有所帮助,调整自己的思维:我们想的是投简历,其实企业想的是内推;我们想展示的是自身能力,而企业看重的是你是否稀缺。

关于在校学生而言,不要问我该如何去做,因为你们实在太幸运,当下的趋势已经如此的明朗,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不知道以后去干嘛,赶快去学学人工智能方面的基础课程吧。

每个时代里,大部分人都知道未来的趋势,可惜同样的,大部分人都没有行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经济学角度告诉你如何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