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一)_第1张图片
龙山文化  薄胎黑陶高柄杯

新石器时代后期 龙山文化水器或酒器

1975年山东省胶县三里河出土

高18.5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6.3厘米

高柄杯是薄胎黑陶中仅有的一种器形,因此也最具代表性。陶杯经轮制而成,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最薄处仅为0.2~0.3毫米,所以又被称为“蛋壳陶”。

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的高柄杯由杯身和杯柄两部分套接而成。上半部为直壁凹底的筒状杯身,顶部有宽平的盘状杯口。下半部为粗短的杯柄,直径比杯身略粗,呈筒状,末端与喇叭状的圈足相接,杯柄表面饰镂孔与斜线纹等。

实验考古研究表明,制作薄胎高柄杯应是用刃口极锋利的刮刀类的工具,边旋转边刮修坯泥。当器壁达到极薄时,再进行磨光,并在杯身上加刻镂孔和纤细的划划纹作为装饰。

薄胎陶之所以光亮无比,是因为用磨光石对胎体表面做长时间打磨,导致胎体中的石英、云母、绢云母等反光物质的颗粒顺着一个方向排列,对光线由漫反射变为平行反射,使得器表熠熠发光。

这种成型技艺费工耗时,且要耐心细致,稍有疏忽,将前功尽弃,因此即使在技术非常发达的今天进行仿制也不是件易事。成品陶杯虽然胎质极薄,但其质地却极为细腻坚硬。有人称赞它们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薄胎黑陶是龙山文化时期人们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的反映,代表着黑陶技术的最高成就。薄胎黑陶高柄杯仅出土于少数大、中型墓葬之中,是一种高贵用品,应是当时显示身份的重要礼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一)_第2张图片
 良渚文化  神面纹琮

新石器 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前2200年)

宽7.3厘米、高4.7厘米

琮是良渚文化最具特征的玉器之一,集宗教、装饰、仪礼和权力于一体,是礼器的核心。

在良渚文化的大墓中,琮作为重要的随葬品与璧、钺等玉器成套组合。良渚文化琮分圆形或内圆外方形,单节或多节等不同形式。

外部凸面上一般雕饰形态各异的对称兽形神面纹,刻划手法以阴线为主,辅以浅浮雕,呈现出立体纹、地纹和装饰纹于一体的“三层花”效果。纹饰以手工直接雕刻,细密规整。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一)_第3张图片
齐家文化  重轮星芒纹铜镜

新石器 齐家文化(前2500-前1500年)照面用具

传甘肃省出土 直径14.6厘米、边厚0.15厘米、钮高0.5厘米

镜面中央微凸,桥形钮,镜背以钮为中心饰三道凸弦纹与两周锯齿纹。

此面青铜镜属齐家文化,由合范铸造,是目前所知时代较早的青铜镜之一。其镜身与镜钮形制为后世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及明清时期的青铜镜所继承。

从这个意义上讲,齐家文化的这面青铜镜奠定了我国古代青铜镜的基本形制。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一)_第4张图片
洛阳王湾三期文化  镂孔陶器座

新石器 王湾三期文化 1960年河南洛阳王湾出土

高33.5厘米,肩径41.8厘米, 内径23厘米,足径35.4厘米

这件陶器座为泥质灰陶,由快轮制成,口沿内折,亚腰,肩部下方对穿二圆孔,器身中部饰凸环纹,上、下环刻碎格及方折镂空,以衬托圆点宽带纹。造型规整,镂饰美观。

王湾三期文化是龙山时代黄河中游地区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于豫西地区的郑州、洛阳之间和伊、洛河流域。

其陶器以泥质和夹砂深灰陶为主,褐陶、黑陶次之,基本不见红陶,多饰篮纹、方格纹、绳纹,主要采用轮制法。它脱胎于普通陶器,造型简约古朴,但器身上运用磨光、镂雕、分割、线刻等多种加工手法,使本来寻常的陶质器物凸显精致贵重。

器座的图案风格和装饰效果与后代的青铜礼器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因而这样的陶器可能也用于远古时期的礼仪活动。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一)_第5张图片
马家窑文化 涡纹四系彩陶罐

新石器时代后期 马家窑文化 水器或酒器

1956年甘肃永靖三坪征集 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底径15.9厘米

此彩陶罐呈敛口鼓腹的瓮状。口沿外侧有四个钩状泥突形成四系,腹部两侧有对称的环状耳。器表饰黑彩,上腹部有旋涡纹绕器一周,在2个大旋涡纹之间各再绘出2个小旋涡纹,旋涡纹带以下有一周水波纹带和弦纹带加以承托。整个画面既像水面被雨滴击起的层层涟漪,又仿佛是湍急的河水激流涌动而形成的一个个大小旋涡。

此陶罐以其纹饰精美成为马家窑文化的代表作,被誉为“彩陶之王”。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形式非常繁缛,多用黑色等粗的线条,采取平行、弯曲或交叉等组合方式绘制。比较经典的图案为几何形的同心圆和旋涡纹等,并有大量鸟纹、鱼纹、蛙纹和蝌蚪纹等动物纹样。

马家窑文化的先民们既继承又创新地发展了仰韶文化的彩陶技艺,从而把中国远古时期彩陶艺术再次推向一个更加多姿多彩的盛世。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一)_第6张图片
商  龙虎纹青铜尊

商 淮夷 盛酒器 1957年安徽阜南月儿河出土

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足径24厘米, 重26.2千克

器口侈大,直径过肩,颈部较高,下部收缩,呈大喇叭状。肩部微鼓,下折为腹,呈弧形收敛作圜底,圈足,上饰十字镂空。器肩部饰三条曲身龙纹,圆雕龙首,探出肩外,活灵活现;腹部以云雷纹为地,装饰三组虎食人纹,寓意诡秘;圈足饰饕餮纹。整器工艺精湛,花纹线条洗练,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龙虎纹青铜尊腹部的虎食人纹以浮雕虎首为中心,左右双身,口含一人。人无衣冠,身饰花纹。采用这一构图意在从正面表现猛虎的完整形象,但正面又无法体现虎的雄伟身躯,于是便采取轴对称的布局使虎身向两侧伸展,商代饕餮纹也是运用此种构图。

此外,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钺上、“后母戊”青铜方鼎耳外侧及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春秋晚期鸟兽龙纹壶腹部,均有类似的虎食人像。

东汉王充《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佚文,记有虎噬鬼魅之说。此种虎食人像或许是取于此意,借以震慑邪祟。

今安徽阜南地区在商代是淮夷部族的聚居地,此地出土青铜器的形制、纹饰明显受到中原商文化的影响,龙虎纹青铜尊即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一)_第7张图片
商嵌绿松石饕餮纹罍

商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高10.7厘米 口径6.2厘米 底径7.5厘米

器直口,圆肩,腹部微鼓,下部斜收,平底。器肩、腹四转角处与器腹四面中部均置扉棱。器表通体铸槽,内嵌绿松石。器肩部四面中心饰以浮雕式兽首,器腹部四面各以扉棱为轴线,饰饕餮纹,角部较宽,内卷。

整器工艺精湛,色彩瑰丽,在商代青铜器中实属罕见。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一)_第8张图片
商  凤冠玉人

商  高12厘米 宽3.5厘米 厚0.4厘米

白色,玉人呈蹲踞状,侧平视,头微扬。头顶高高耸立凤羽冠,边缘呈脊齿状。臣字形大眼,鼻与眼距离较远,斜直高鼻,嘴部较小,略向前倾,与鼻距离较近,大耳。手臂弯曲,握拳,放于胸前,腿呈蹲立状。下肢紧贴臀部,足部较大,足下有榫,似用来插嵌于其它器物上。造型新颖,全身刻云纹,纹饰精美。

此玉人与妇好墓出土凤冠玉人相类似。

凤鸟是商人崇拜的神鸟,传说商始祖契是其母简狄(有娀氏之女)吞玄鸟卵所生,据考证,玄鸟即凤。因此,商代玉器、青铜器等器皿上多见凤鸟纹等。氏族偶像崇拜是由原始社会动物神崇拜发展来的,人、凤合体形玉人属于半动物神、半人向偶像、祖先、氏族中英雄崇拜过渡中的神像。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香遂天下 ID:FragrantEleghant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一)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