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我懂得很多原理,专业体系扎实而又系统,对工作仍然不知从何下手?
为什么我名校毕业、学富五车,还是找不到理想工作?
为什么我说的都对,听众、读者或者客户还是觉得我不会沟通?
为什么很多人不讲道理?也听不进去道理?
为什么很多名牌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还不如技校毕业生上手快?
为什么有的博士、教授的收入还比不上直播网红,甚至不如学校门口卖煎饼果子的大妈?
为什么说心灵鸡汤有毒?因为没给勺子。那么心灵鸡汤的勺子指的是什么?
这一些列的 “世纪难题”,我只用2句话解答:
(1)错把 “输入” 当成 “输出”,而 “输出”换来结果,“输入”却不行。
(2)没有把高高在上、提炼成精华、但是抽象的 “道” 分解成 “术” 、“法”、“器” 这些容易沟通和链接的工具。
开始讲道理……
(1)你的价值由你的 “输出” 的能力决定:过的好不好,看“输出” 多少。
“懂得很多”,“学了很多”,这些都是对 “输入” 衡量。用来指导过好一生的、用来谋求好的工作职位的、用来找到工作切入点的,这些需要考量 “输出” 的能力——输入与你的内在链接,输出与外界世界链接:而外界世界根据你的输出价值付给你对等的价值,比如金钱、名望、权利、地位。
这也是为什么学校不会取消 “考试”:衡量你输入的能力有多少转化成了你的输出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写了满篇 “做到过什么” 的简历,绝对扎实过只有 “受过什么培训/经历过什么经历” 的简历。
这也是为什么 “知识就是力量” 的真正内涵是:“运用知识”、而非“知识本身”,才是力量。
学历、职称、读过的书、听过的道理,没有转化成用来连接世界和货币交换的等价物。这个 “转化”,就是 “从输入到输出” 的过程。
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 “输出” 的能力?就是让你过好这一生所需要的能力:胜任工作、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交换价值…………就是要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中国学生学习外语,“读” 和 “听” 的能力普遍好过 “说” 和 “写” 的能力,这点该反思——学了那么多年英语,依然不敢跟老外对话,也写不出像样的应用文章。
(2)道和理层次高,很少有人秒懂,不如翻译成 “术”,“法”,“器” 这些懒人工具。
学者很难到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博士生不如技校生容易上手工作,原因就是这些学 “知其所以然” 的 “道家”,还没有把自己的本事翻译成一招招具体的 “方法”,“手段”,“套路”,“公式”,“模板”,“流程”,“表格”,“制度”,“指标”,“工具”…… 而“道”,或者 “原理”,是不能直接转化成生产力的。
笔者身处的企业咨询、培训行业,所遇的企业客户,也是有着同样的需求痛点:讲台上的 “大师” 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的十分精彩,可是听完之后发现,还是不知道该怎么拿来指导自己的企业落地实践。
而恰好相反的情况,是在某些短视频app上,有一些以各种奇思妙想、点石成金的 “点子”,“主意”,“技巧”,“套路” ,“招式” 而上窜下跳的所谓营销专家,全教给听众一些 “术法器” 层面的东西,不考虑个案背景、不讨论企业资源、不顾及目标诉求、不细做优劣取舍对比,搞得那些不爱用脑子的企业主们,抱着这些 “立竿见影” 的 “良药”,结果一学就错,一用就死,无疑是饮鸩止渴。
真正能落地的培训,既要告诉你 what 和 why,还要告诉你 how,那么一定是把正确的规律、原理,用可以执行的一整套、一个完整体系的工具+制度+技术的肉眼可见的载体表达出来的。比如ERP系统,比如CRM系统,比如刘强东管理京东75000人的4张表格……
势道术法器,顺势、明道、优术、正法、利器。
势是趋势,是人性,是 “赛道” ;
道是 “原理”,是 “规律”,是 “是非黑白”;
术是 “技巧”,是 “经验”,是 “方法”,是 “专利”,是 “套路”;
法是 “流程”,是 “规则”,是 “宗旨”,是 “原则”,是 “制度”,是 “配方”;
器是 “工具”,是 “公式”,是 “表格”……
所谓 “深入浅出”,大概就是能通过术法器这样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层面,把“道”讲明白。升华一下:这时候的的“输出”越傻瓜,对方的 “获得感” 就越强烈。
所谓鸡汤(道)有毒,因为没有给勺子(术法器)。
所谓 “话糙理不糙”,就是用简单直接的 “术法器” 的载体传 “道”。
所以,你有没有把自己内化的知识体系(经验+专业训练+常年阅读),输出成为可以实战操作的套路规律和公式表格方法论?
by 商业判官戊己午 201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