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略智库 新兴产业研究部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近期,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上透露,将“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建设与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结合起来,形成若干有较强影响力的协同创新的高地和优势突出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政策助力下,我国有望形成多个世界级产业集群,这有利于大幅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确保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继续保持健康发展。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离世界级还有不小的差距。如何整合长三角地区产业资源优势,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共同打造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不仅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更肩负着实现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定位,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重担。
就这个话题,请看华略智库·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为您解读。
01
世界级产业集群——特征和标志
产业集群、世界级城市群的概念已为大家熟知,但关于世界级产业集群,目前还缺乏权威、准确的概念表述。本文认为,世界级产业集群是指:
特定区域内基于产业专业分工和区域比较优势,以国际先进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理念为引领,形成的链条完整、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创新协同的区域产业网络,并在世界范围内占据领先地位的产业集群高地。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三大关键词:世界级、集群化、协同化。
世界级,即产业集群必须在全球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竞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如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英国伦敦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日本半导体产业集群就是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
集群化,世界级产业集群往往都是依托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协作来共同打造。纵观国际,世界级产业集群也大多集聚在经济发达的世界级城市群内,通过城市之间的联动发展形成整体的竞争力。如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就位于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协同化,即世界级的产业集群还必须同时具备产业链协同、产业布局协同以及创新网络的协同,只有协同发展才能形成集群竞争力。
具体来看,世界级产业集群具有以下几方面标志:
1、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较高的市场份额。世界级产业集群首要的一个标志是所在区域在全球具有领先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规模集聚效应,产业规模在本国乃至全球占据较大份额,且土地单位产出远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
如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美国国土面积的1.5%和人口的20%,贡献了美国制造业产值的30%,成为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经济核心地带;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集聚了美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其产值和销售额约占美国总数的80%左右,是一个巨大的国际工厂。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集聚了日本工业企业和工业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4和经济总量的4/5。
2、拥有世界级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世界级产业集群需要由一批在优势产业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占据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世界级龙头企业在临近空间范围内集聚形成。
这些行业龙头企业,不仅产出、资产等总量规模指标在全世界细分行业中排名前列,而且技术、品牌、利润等绩效指标要居于全世界同行业前列,拥有优势产品,能够主导行业国际标准。
如自1965年以来,美国成立的100家最大的技术公司,就有1/3在硅谷。目前,硅谷汇聚了一大批的高新技术跨国公司,包括英特尔、苹果公司、谷歌、思科、脸书、特斯拉、英伟达等。
3、掌握世界领先的核心产业技术和创新能力。世界级产业集群所在区域要具备可持续创新能力,不仅能够突破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而且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上全球领先,高端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发展走在前列,占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制高点。
如美国硅谷是最具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世界高新科技的风向标,引领着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潮流;
英国伦敦能够形成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主要原因就在于伦敦拥有卓越的研发能力,集聚了剑桥、牛津两大世界著名高校以及国际知名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创新孵化中心和产业策源地。
4、形成区域内部专业化分工和协同发展网络。世界级产业集群所在的区域范围,一般是由多个城市组建的世界级城市群。
区域内各城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拥有各占优势的细分产业部门,而且彼此间又相互关联,通过龙头企业的跨区域布局和深层次的产业合作机制,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城市群中流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构建起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一体化产业格局。
其中,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起到带动辐射的增长极核作用,其他城市提供有效的配套和支撑服务。
02
长三角初步具备了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和优势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三省一市”以占全国1/26的面积、1/6的人口贡献了全国1/4的GDP,工业增加值更是超过全国的1/4,若干个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领先,已经具备了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
1、先进制造业全国领先发展。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全国产业发展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三角整车产能占全国比重达到21%,零部件企业数量和产量占全国比重均超过40%,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将近30%;
生物医药产值接近全国的30%,位列中国医药百强企业达到29家,其中江苏扬子江药业已连续三年蝉联百强榜榜首;
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达到45%,集聚了中芯、华虹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设计-制造-封测完整的产业链。
此外,沪苏浙三地造船产量占全国2/3,软件信息服务占全国1/3。长三角地区的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
2、产业创新能力竞争优势明显。长三角地区创新资源丰富,集聚了一大批国内顶尖的科研院所,拥有众多外资研发中心和本土企业研发总部,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并且各类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创新资本密集。
在中国科技部发布的2016-2017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排名中,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各省市中分别排名第二、第五和第六位,安徽位居第十五位。
从国内三大城市群的比较来看,长三角创新优势较为突出。
《2017福布斯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报告显示,长三角有14个城市入围,包括上海、苏州、杭州、合肥、南京等城市。而珠三角只有7个城市,京津冀也只有2个城市。
3、区域产业合作已具备较好基础。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合作由来已久,早在2009年,安徽正式成为长三角成员后,就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2013年,产业专题合作被正式确立为长三角12个合作专题之一,产业合作逐渐常态化。
2018年初,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正式在上海成立,标志着长三角产业合作等一体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长三角地区也在不断创新产业合作模式。
一方面,上汽、上海电气、吉利汽车、阿里巴巴等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布局长三角,通过总部—生产基地、兼并重组等方式,跨区域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
另一方面,“三省一市”也在不断探索园区合作方式,通过飞地建设(如江苏大丰飞地)、跨区域园区共建(如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和园区品牌输出(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和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走出去布局)等方式,实现跨区域的产业合作。
03
长三角与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要求尚有不小差距
尽管长三角地区在全国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还不具备明显优势,而且区域内未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对世界级城市群的支撑作用还有待加强。
1、制造业全球竞争力不强。
从工业增加值率来看,长三角三省一市工业增加值率为22%左右,不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一半。
从具体产业来看,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长三角地区虽涌现出复星医药、扬子江药业、药明康德等龙头制药企业,但与辉瑞、强生、默沙东、GE医疗等全球领军药企相比,长三角地区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少具有垄断竞争能力的产品。
再如集成电路产业,核心技术由欧美企业控制,关键零部件大量依赖进口。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行业仍未进入国际高端产业技术联盟,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下游。
2、产业创新能力还不突出。
从城市创新能力来看,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评选出的“2015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个创新城市”中,长三角城市群仅有上海入榜,排在第20名,而其他五大城市群至少有3个城市入榜,其中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有10个城市入选。
从科技创新企业分布来看,根据《2015福布斯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榜》,入榜的100家公司中,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有15家,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有9家,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有7家公司,英伦城市群有4家,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有11家公司;长三角城市群仅有2家企业,且全部在上海,是六大城市群中数量最少的一个。
3、区域产业协同布局尚未形成。
从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来看,由于产业主要由市场竞争主导,目前各省市制造业虽然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但同质化布局仍普遍存在,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尚未形成,既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也使得竞争力分散化,难以形成区域产业竞争的合力。
一方面,主导产业布局雷同。如长三角各省市都在发展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传统主导产业,且发展重点方向大同小异。而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定位也趋于雷同。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面临平行竞争。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等核心城市都在大力抢抓新兴产业领域如信息经济、智能制造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竞争激烈,产业布局分散。
而三四线城市发展新兴产业则集中在加工组装等低价值环节,如不少城市都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制造,特别是整车制造,这些厂商多基于传统车型或自身的传统领域进行开发,尚未突破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而大量集中在制造环节进行横向竞争,缺少有效的分工合作。
4、跨区域产业联动机制有待深化。
一是缺乏长效的利益分享机制。由于飞地经济、共建园区多是财政“分灶吃饭”的不同行政区合作,合作双方面临着经济指标统计、农用地占补平衡以及税收分成等利益关系。
目前还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性安排,各省市政府层面还需加强统筹协调。
二是合作政策缺乏协同和可操作性。飞地建设或园区共建双方往往在具体的合作重点、需求对接、合作机制、合作政策方面缺乏明确规划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
以大丰飞地为例,江苏省与上海市在园区推进时序、政策文件上不同步,目前江苏省仍未出台明确的政策性文件,实际操作中飞地优惠政策甚至不如省内合作园区的政策有吸引力。
04
探索新机制和新路径,推动长三角打造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要有世界级的开放思路和理念。
长三角地区要突破区域行政壁垒,聚焦若干个发展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丰富的重点产业领域,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引导,以合作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共同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以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支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1、强化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理念。
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的工程,需要“三省一市”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深化长三角产业的规划协同、政策协同、服务协同、市场协同,发挥好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等多元主体作用,形成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合力。
具体而言,可共同制定“三省一市”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研究制定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打造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及各省市发展重点等。
2、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跨区域布局的作用。
鼓励“三省一市”生物医药(如扬子江药业、药明康德、恒瑞、联影)、集成电路(如中芯国际、华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如上汽、蔚来、吉利、威马、博泰)、智能制造(如上海电气、振华重工)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跨区域兼并重组,建立总部-基地等方式,实施一批区域产业合作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实现科研、生产、营销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并加强国际合作,以实体机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优化跨区域的生产力布局和配套服务,实现产业链整合,助推产业集群化发展。
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培育、引进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本土龙头企业、行业隐形冠军和高成长性企业。
3、创新产业合作模式和机制。
逐步完善“飞地经济”合作机制,加快飞地经济发展。
鼓励临港、漕河泾、苏州工业园等品牌园区开发商加强与长三角园区共建,推动一批跨省合作园区发展。
围绕产业合作方式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探索以财税和经济统计为突破的政策可行性和操作性研究,协商建立有利于产业重大项目跨省市迁移的财税分成和产值增加值统计机制,平衡企业迁入地和迁出地政府之间的利益。
同时,更加注重园区合作共建两地政府部门政策的协同性和可操作性,共同明确合作园区可享受的所在地及输出地优惠政策。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