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被宫斗戏感染的重度患者吗?

自宫斗大戏《甄嬛传》在各电视台大红大紫热播后,最近全民又掀起了一场追《芈月传》的热潮。

看着这声势和阵容,丝毫不亚于当年的《还珠格格》。

这几日逛朋友圈,看见不少关于“二传”的刷屏段子。其中一个比较火:

芈月传看多了,疑心太重

今天早上去吃早餐

旁边一女子

要了一份包子

服务员端上来后

女子从兜里掏出一根银针

扎了一下

银针前端瞬间变黑了

然后她急得大喊

包子有毒

是谁要害本宫

满屋子客人瞬间鸦雀无声……

这时老板淡定的走过去说

这是豆沙包

不吃~滚!


这段子看后不禁让人捧腹。

不过娱乐之余,我习惯性的思考这些表面现象的深层意义。

我们为何如此热衷于追宫斗剧?

现在市面上的电视剧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谜云重重谍战剧,比如《伪装者》;波折不断历史剧,比如《大秧歌》;浪漫多情古装剧,比如《花千骨》;生活再现都市剧,比如《北上广不相信眼泪》。

可是哪一种都没有宫斗剧那么火,那么揪心,那么引人入胜,那么欲罢不能。

没错,本作者也很喜欢看孙俪,在清宫也好,战国也罢的种种场面或危机下把话说得漂漂亮亮的本事。

可是本作者还喜欢反问,这把话说得漂亮的人真的存在吗?或者说,一件不争的事实,真的能被一句话就出现个180度大转弯?

《甄嬛传》中演的是后宫之斗,一些皇后嫔妃们之间耍嘴皮子的故事,而她们之所以斗来斗去,都是为了在皇帝面前争宠。可难道堂堂大清皇帝,饱读诗书卷,治国平天下,竟被几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妇人耍得团团转,牵着鼻子走?

我不是在这里说女人见识短,我的意思是在那个年代,女人没有可以随随便便搬弄是非的胆量和地位。贤淑德惠,母仪天下才是正道。

可电视剧完全忽略了这些,或者说直接颠覆了这些,女人成了可以左右皇帝甚至掌控朝政的幕后黑手。

我想观众之所以对这样的剧情爱不释手,喜闻乐道,也跟当下市面上一类“成功语言学”书籍畅销的原因有关。

人们渐渐被暗示,没有实干的本事但是口才好,或者善于迎合权威的人会更容易成功。

宫斗剧无疑迎合了这一点。


作者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宫斗引领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看了几集宫斗剧,一开始觉得戏中爽点不少,女人们之间看则轻描淡写实则暗潮汹涌的说辞,能体会几分也是对智商的挑战。

可是看多了,就越感到心衰,作者不禁觉得,这些后宫女人,每天都这样勾心斗角的活着,但凡有一句话甚至一个字说错了,都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这样的生活,不累到折寿吗?

兹问甄嬛皇后年妃安常在……你们能不能活得豁达点,简单点,糊涂点,做不到握手言和联欢,起码也要尽量处得相安无事啊,这才是人生之大义。

虽然说电视剧只是一场闹剧而已,都是虚构都是不现实的,但其实它或多或少的还是会给我们留下什么,会影响到我们什么。

比如文章开头的那个段子,说的有点夸张,却也反映出我们被宫斗剧带得疑心变重,想得过多,以至于把简单的人际关系复杂化了。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这本是应该学会避免的敏感心,却在不知觉中毫无意识的被确定。

女创业家董明珠,一次有人跟她建议, 要看一下《甄嬛传》,那个对领导管理企业来讲,是非常好的教科书。于是她带着好奇看了一集,结果以后再也不看了。

她说那太可怕了,如果把人与人的勾心斗角,作为自己成功的支撑,那就完全没有诚信了。


作者要说的第三个问题,是宫斗戏到底对你有益吗?

这个问题恐怕争议很多。作者这里要得罪广大《甄嬛传》的铁杆粉丝了。

这里也包括作者的母亲大人------一位各种肥皂剧的忠实观众。

说到这有人就要跳起来了,《甄嬛传》怎么能叫肥皂剧呢,是真真的良心剧啊。

那我只能说您中毒不轻了,不过其实……

作者此番疑问,想必众姐妹们并不十分认同,宫斗剧作为体现历史的一种形式,揭露落后封建制度的效果,想必是极好的。只是作者私心想着,姐妹们并不十分看重历史,闺中素无大事,也只是闲时用来打发些日子罢了。

思来想去,有益无益这事儿,倒也无可厚非。

O MY GOD!一句话,作者虽然觉得看宫斗剧没什么好处,但身边这么多人都在追剧,作者也被感染得不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是被宫斗戏感染的重度患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