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南博与大都会博物馆

今年过年时候去了趟北京故宫,本想说这冬天寒风萧瑟家家户户都忙于过年,故宫应该人不太多——到了才发现什么时间都阻挡不了大家参观故宫的心情。

在故宫从早上开门逛到日沉西山,从后门出来爬山了景山,从山上俯瞰北京最中心的红墙绿瓦,却发现自己对故宫的记忆只存在于相机里的边角风景和手上拿的几卷故宫纪念品纸胶带。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就算我在故宫呆了几个小时,珍宝阁被人潮推着挣扎了一圈,却也没能记住里面藏品都有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历史是什么样的风格,他们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哪怕我回来百度了无数次,那些花花绿绿的搜索结果也并不会帮我回想起一丁点故宫有什么宫殿,宫殿住过什么人,历史书上又为他们记录了多少篇幅。

无独有偶,在南京博物院,绕来绕去走了一层又一层,最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数字厅的动态版清明上地图,高科技和艺术的结合确实让人惊艳。至于南博真正的镇馆之宝?不好意思啊,真的不知道。

回来的时候在网上想找找有没有一本书能给我讲讲故宫和南博的藏品,只讲藏品,不谈情怀。结果和故宫相关的大多都讲故宫里的生活起居,明清朝一些有趣的历史,习俗。有一套故宫瓷器介绍,网上售价2000多。

南博搜到所谓的《南博珍藏系列》只见其图不见卖,像是一套又像是一本,让人摸不到头脑。

搜索的时候看见了一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我没去过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当时对于当时被想找一本藏品介绍书却无从下手的我,这本书可以帮我小小移情一下,就直接买了。

这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是特别符合我想法的一本书:简单直接介绍藏品。

没什么多余的人物关系,不讲那些情怀或者是利益,它就是简简单单的告诉你我们博物馆有什么,它是什么,从哪来。举例来说对于镇馆之宝丹铎神庙他的介绍是:丹铎神庙是建造于罗马时期的神庙,1965年由埃及赠送给美国,用来嘉奖美国保护努比亚历史遗迹中对埃及提供的援助。它拥有一座神庙所有基本的组成部分:一座大门、一副门廊、一间祭室和一个神堂。顺便附图让人看一下细节处的浮雕。

这本书里有博物馆十七个展馆的六百多件展品的介绍,我没去过大都会却能拥有这些展品相关的了解。我去了那么多博物馆,然而最后没记住六件展品的名字。

这本书导言开篇写着:艺术可以使所有接触它的人上进,可以促进个人信念擢升。

这句话所言非虚,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去一次故宫,去一次南博甚至去一次大都会和卢浮宫。哪怕你去遍了世界上的博物馆,是不是我们对于艺术就能有新的了解或者是感悟?是不是我们生活就会被艺术影响而有所不同?

我觉得像现在这个时代,无论是生活,工作和旅行,绝大多数人都是走马观花,匆匆的走过一个博物馆,仿佛自己在这个地方盖章签到,证明了我来过。回去和朋友们聊天有了新话题,谈笑风生过后就去找下一个景点,去下一个城市,国家不断循环。最后从一个地方带走的就是美景照片,一些纪念品和几张门票。

我见过了景山落日,北海黄昏。也看了玄武湖的怡人风景。可是我带不走故宫的历史,南京的文化底蕴。可是没有长久的接触与艺术的熏陶,谈何艺术的影响与信念的擢升?

这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并不见得是十分好的馆藏指南,他也有不少缺点,但是作为一本基础的能给人带来艺术相关的感受的书,它确实比故宫或者是南博那些可爱小巧的玩具纪念品强得多,毕竟我不能从一张明信片窥探到博物院深沉历史的一角。

你可能感兴趣的:(故宫、南博与大都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