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顾“行走的书架”,每天读点书,每天一个知识晶体,一起构建我们的知识体系。今天是6月24日, 读的书是《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之5,收获的知识晶体是:交换意见。
“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每人就有两个思想;
而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
这句话你肯定听说过,“这不是萧伯纳的名言吗?!”经严谨考证,这句话不是萧伯纳(爱尔兰剧作家)说的,而是美国的查尔斯 F. 布兰南说的。以讹传讹这么多年,全世界都上当了。
今天不扯这个。我们每天都在沟通,但你真的以为自己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吗?聊天很轻松,交换意见却很难。首先,你得有一个意见;其次,在对话中你要一直保持独立思考。这很难,真的很难。第5堂课中,狩野未希提出了“交换意见”的14条规则。照例,先奉上知识晶体——“交换意见”。
01 “说出意见”的规则
规则1: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意见
上学时,很多人都有这个经历:“我这个想法(问题)太幼稚了,还说别说(问)了,免得被人嘲笑……”;会议室里,很多人侃侃而谈,你却不敢开口,“我这个观点对不对啊?这么离谱,会不会被反对?还是别说了……”
我们总觉得自己的想法离正确太远,但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想法。后面这个观点,狩野未希并没有解释。“绝对真理”并不存在,这基本是一个共识。今天我们不讨论哲学问题,简单看几个例子吧:
这到底是3根还是4根呢?
什么造成这样的差距呢?明明是一个东西,怎么结论不一样呢?
我觉得可能存在两个原因:
第一,信息不对称。每个人看问题只能局限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上图中两人所处的时间虽然相同,但空间的差异导致获取的信息不一样。所以,对方也许看的比你全面,但你看到的这一点他未必能够看到。
第二,信息整合度不同。即使时间和空间处于相对相同,信息也可能不同。比如下面这个经典的图:
你能看出什么呢?是一个少女,还是一个老妇人?焦点不同,你看到的人也就不同(真看不出来的话,可以留言讨论)。
时间和空间一样,怎么我们的观点还是会不一样呢?
原因是我们整理信息的方式不一样,或者说信息整合度存在差异。中间的那个部分到底是少女的耳朵还是老妇人的眼睛,每个人的认知不同,组合起来的画面就不相同。
这两个原因造成了我们都每一个事物的解读都不会完全相同,观点不同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所以,不要害怕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说出“愚蠢”意见是获得更完整看法的开始。一个“愚蠢”会激发他人的灵感,更多时候,“愚蠢”意见本来就是一个常人未察觉的洞见。
愿意表达意见只是第一步,还要会说。
规则2: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把意见说出来
这个简单,不多解释。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用太多专业词语;第二,要多举对方能理解的例子。
规则3: 先给对方画地图
如果没有条理,讲的越多,对方可能越糊涂。所以,先给对方一个预期,告诉他你打算讲什么,讲多少东西,这样他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记住。
比如,“关于这个计划,我有两个建议,第一,……;第二……”;“这个观点,我有4个根据……”
规则4:重要的地方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重复三遍
“重要的事情说3遍”,你估计都听腻了,我也一样。这是一个方法,但不是最好的方法。更聪明的做法是用不同的方式表达3遍。
比如,老婆要让老公买鱼,又怕他忘。如果只是说,“一定不要忘了买条鱼回来!这样强调3遍。你会记住吗?我觉得效果不会太好。
用3种方式表达,可以这样说:
- “老公,今天是咱们的结婚纪念日,晚上别忘了买条鱼,我们吃烛光晚餐!”
- “而且今天是周末,菜市场卖的快,要早点买。”
- “快到菜场了,别光顾玩手机,要不你还得跑两趟。”
表明意义,从多个维度提醒,让我们对这个观点记得更牢。简单重复远不如“多维打击”。
规则5:避免武断的语气
- “这样的话可不行!”
- 改成:“这样的话可能不行。”
很好理解,不多说了。
02 被反驳时的规则
被反驳时,我们很难保证正常的理性,情绪是对独立思考最大的考验。下面这3条规则,也是处理情绪的一个过程。
规则6:反对≠否定人格
在规则1中已经讲过:每一个人的观点都会有差异,这很正常。对方反对我们,是因为你们的观点不同。一定要告诉自己:“他反对的是我的观点,而不是我这个人。”然后,紧接着就要用到下一个规则。
规则7:把反对当成提问
“他不是攻击我这个人,他在问我看到了哪些信息?我是怎样理解(整合)这些信息的?”
被质疑、被否定肯定不舒服,但如果你能把这当成对方的提问,离“独立思考”就又进了一步。最后是关键的一步。
规则8:让对方把话说完
不要打断对方,让他把信息表达完整。如果他好像停不下来了,你可以用手势告知,或者在说话的间隙,插些话:“你的意思是……”,然后抓紧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方反驳了,我们怎样回应呢?下面是回应反驳的6条规则。
03 回应反驳的规则
规则9:不能“不懂装懂”
装懂说明你放弃了解对方的观点,交换自然无法进行下去。
如果真没听懂,可以让对方解释,比如:“你说的A,就是……吗?”或者,“也许我没听明白,就是刚才……那一句。”
关于这一点,我们与尊敬的人对话时尤其要注意,“不懂装懂”体现的是极不尊重的态度。
规则10:完全接受对方的观点,也不是“尊重”
你可能有点蒙了。
如果你觉得他的话确实对,那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你觉得有问题,或者明明他反对了你,你却说“你说的很有道理”,“你说的没错”,这不是尊重对方,这是放弃了表达自己的意见。
可以这样说:“感谢你的真诚(坦率、认真思考),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规则11:不要跟随对方的“脚步”
估计有的伙伴又要问了:跟对方沟通,怎么能不跟随对方的“脚步”呢?
- 甲:“你上次提到的那个方案,听说失败了。”
- 乙:“那个方案的确失败了,但我们今天谈的是……。说说这个吧。”
如果对方的话打动你了,或者激怒你了,别忘了你自己的观点,不能被带跑了。想一想“这和我们谈论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的观点有什么差别?他的观点对吗?”方法是采用下一条规则。
规则12:把根据说出来
不管是你自己表达,还是听对方的观点,都要注意把根据说出来。在第一堂课《哈佛的自我意见建立法》(回复“自我意见”获得文章推送)中,狩野未希专门强调了根据的重要性,而且根据只有达到事实层级才算结束。
规则13:不要假装自己什么都懂
规则9讲的是听对方的观点,不能“不懂装懂”;而规则13指的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不能装,“没想到有人会问这个问题!!我随便应付一下吧。”
规则14:要反对,先想好替代方案
对方反对了你,自己却没有主意,估计你也要发疯吧?!
最后,请大家看一则经典的笑话《随便、都行、看你》,看过的小伙伴也可以复习一下(https://0x9.me/Mzrne)。
交换意见这14条规则,你不一定要一次记住,但在反思的时候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标准。每天对照着看一看,你的独立思考能力会越来越强。
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持续的行动”才是!
我是陶肚,每天陪你读点书。如果喜欢,请帮忙点赞或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