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将必发于卒伍

最近,看到一本小说的一段情节,颇有感触。

小说里的一个小配角,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是总统跟前的红人、总统办公室的秘书、海军部的文职军官,他熟悉海军历史,对历史上著名海战如数家珍;他埋首各类战报,对当前海军大小战役的复盘可谓如临战场,对海军主要军官的优缺点分析的入木三分。

带着总统力挽狂澜的期望,他踌躇满志的接管舰队,然后发现面对低迷的士气、糟糕的人员素质、令人绝望的情报系统、技不如人的武器装备,以及强大且步步紧逼的敌人,他同样束手无策,甚至他的表现还不如原来的司令官。

最后,他抱着“打一枪就走,然后写战报糊弄总统”的心态,带着他的舰队,踏上了覆灭之途。

【】

在公司总部的年轻员工,围绕在老板身边,给老板整理各种文案材料,提供备选解决方案,以及为老板草拟决策文件,这些工作都必然会频繁地与公司老板打交道;而这样与老板直接交流的机会,可能一线员工两三年也不会有一次。

因此,公司老板必然会更容易发现那些善于学习、优于表达的总部人才;同时,老板也不会吝惜给予越级提拔的机会。等到这些人才终于被提拔到重要岗位上的时候,对人才自身和对企业组织的灾难就会降临了。

【】

为什么会这样?

一种分析是知易行难与知难行易的区别。在业务一线,身在局中,埋首于战术层面上的琐事,往往缺乏战略层面、大局观层面的思考,所以知难行易;而在总部,本来就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观察、分析业务,并且有着更丰富的信息来源,因此往往能够作出更正确的判断,但评价总是更容易的。

再进一步分析,可能是因为职能定位与其背后的激励机制不一样。在业务一线,员工是面向客户的,满足客户需求,解决客户问题,进而获得激励;而公司总部,员工是面向老板的,满足老板要求,解决老板问题,进而获得奖赏。在业务一线,公司总部是产品、营销、渠道的支持来源,业务一线只能充分利用好总部提供的各项资源,所谓“有什么吃什么”;在公司总部,业务一线既是公司业绩的来源,也是总部政策的钻空子能手,公司总部既要考虑与同业的市场竞争,又要预防业务一线偏总部战略,由此公司总部认为业务一线在符合总部战略导向的前提下是“吃什么有什么”。

所以我们看到,在公司总部和业务一线,员工生存发展的逻辑是截然不同的。在如此差异化的环境下,员工形成的工作思路、行为习惯必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于是公司总部的员工善于总结分析公司的问题,而业务一线的员工善于解决客户的需求,他们充分利用手头有限的资源。同时,公司总部的员工不清楚在具体的业务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可能很细微而不为人知,又可能过于宏观而常常不在考虑范围内;业务一线的员工则很少去考虑为什么总部不愿意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也很难去站在更高的层面思考如何战胜同业竞争对手获得更大的市场。

【】

与在中国历史中成为负面典型的赵括相比,出身于公司总部、老板身边的明星员工,并不缺乏工作经验,也不完全是夸夸其谈,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这些能力往往是高屋建翎式的,是把复杂的问题归纳、总结、抽象化后再予以解决的,这在政策层面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是不足以支撑落地的。于是,在公司总部与业务一线之间,形成了隔阂:公司总部会不理解业务一线的行为方式,认为其无能;业务一线会震惊于公司总部的决策,认为其愚蠢。

【】

解决的方式只有一个:“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

在公司总部与业务一线之间,建立起更加通畅的人才交流机制,要把公司总部的优秀人才,放到业务一线去锤炼(当然也应把业务一线的优秀人才,放到公司总部来锻炼)。

只有经过业务一线的考验,对于人才自身和企业组织,才算是有了“未谋胜先虑败”的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猛将必发于卒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