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onya》中译名《我,花样女王》或者《老娘,塔妮亚》观感

《I,Tonya》中译名《我,花样女王》或者《老娘,塔妮亚》观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I,Tonya》中译名《我,花样女王》或者《老娘,塔妮亚》,片名尽显霸气,影片改编自美国史上最着名的花式溜冰丑闻,在1994年的冬季奥运前夕,已获得一面金牌、两面银牌的坦雅哈丁,因前夫涉嫌攻击坦雅哈丁的竞争对手南茜克里根( Nancy Kerrigan ),而坦雅哈丁虽没有亲自动手,但她仍因包庇罪犯而被处刑,也遭美国滑冰协会终生禁赛,无法再以溜冰选手维生的坦雅哈丁,只得转往女子摔角界发展.

维基查看Tonya原型的现状,在被禁赛后她组过乐队,演过电影,做过解说员等,但都不算成功,即使进军摔跤界,时间也就三年左右,成绩也不是特别好,现在处于第三段婚姻中,育有一子.

电影中的母女关系,做服务员为生的单亲妈妈不管在言语上还是身体上都暴力地抚养着Tonya,她说她把自己所有的收入都投到坦雅的培训参赛中去了(多少有些怨气),她认为越打击女儿越能激发女儿的表现,所以她在言语上一直打压、贬低伤害女儿,在她的角度来说,她觉得她为了女儿牺牲了一切,她是爱女儿的.

而作为女儿的坦雅,因为在母亲的贬低辱骂中长大,所以觉得如果发生什么不好的事就一定是自己的错,除了本能地热爱溜冰,对自我的认识当然也是自我贬低的,在母亲的打骂中长大的她很叛逆,不肯服从滑冰协会对衣着打扮的要求,而是按着自己的喜好来,即使因为这样总是被扣分.

(欧美的影视一般都会分析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一般来说不幸家庭成长的孩子大概总会是折翼的天使,可是即使是表面看起来幸福的家庭成长的孩子,谁又能保证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心理阴影?)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15岁的时候Tonya认识了Jeff,一个有暴力行为的从小丧父的男孩,认识三个月后Tanya就开始被家暴,但是她并没有离开他,因为她觉得他是爱她的,Tanya之所以这么认为的逻辑是她妈妈爱她可是从小就一直打骂她,在她的认知里面这就是相爱的人的相处模式.当然她还是忍受不了离开几次后离了婚。

有意思的一段,15岁他们约会的时候,Tanya的母亲也一起,并对Jeff说:“在两性关系中,你要么是园丁要么是花朵,我本来想成为花朵却不幸要做园丁,她(Tanya)绝对不会是园丁,所以你要做园丁辛勤维护”,Jeff和Tanya在一起的时候颇有承担起园丁角色的意思,有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只不过同时也经常报以拳脚。他说挺享受她需要他的感觉,电影以此心理需求为基点,把攻击竞争对手事件诠释为在Jeff看来他之所以犯罪是为了保护她。

(电影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相爱相杀,男女主演的演技很好)

关于攻击事件,电影里叙述的是,首先是Tanya接到FBI的通知说如果她在某次比赛中出现的话就会被枪击,于是她放弃了那次比赛,Jeff认为是竞争对手Nancy干的,所以他便和猪队友(身份是Tanya的保镖,Jeff的发小,一个和父母住一起的可悲肥宅男)商议也要同样寄一封恐吓信给Nancy,猪队友说他可以让人代办,于是Jeff给了他钱然后猪队友找了两个蠢蛋计划去敲断Nancy的膝盖以便让她无法再参加比赛,结果是因为紧张没敲断膝盖,而敲在了膝盖以下几厘米的地方,Nancy虽然受伤一段时间但并没有影响她参加奥运会。这是电影的假设立场,当然电影里Tanya有句台词说并没有真相,所以仍旧留给观众遐想的空间。

(关于肥宅的失控,是本部电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对loser的诠释也是够真实的,幻想自己是某位厉害人物,为了展示自己的“厉害”完全不管Jeff的委托而是按自己的想法去执行,并觉得以此展现自己的能力,以便让人觉得自己是something而非nothing,因为这个保镖,整个事件充满了黑色荒诞的味道,实在忍不住感慨人生有时候真的是这样,如果你认识了这样的朋友的话,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并不是没有遇到过)

现实中也有人认为是Nancy自导自演的,到底真相是什么?也许真的没有真相。

其实影片还影射了一些现实,Tanya来自底层的家庭,Nancy来自中产阶级家庭,滑冰协会说Nancy才是他们想树立的榜样形象,所以在Tanya做出三周半的旋转动作前一直是打压她的。关于这点,当然也是没有真相的,但大家心里又都有真相。

整部电影警示,猪队友真的会害你一生,一定要谨慎交友!话说回来,如果Tanya生活在中产阶级中的话,她会认识这些猪一样的队友吗?一个人的命运其实很大程度还是出身决定了的,虽然Tanya并没有向生活屈服,可是悲剧仍然是悲剧,不是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I,Tonya》中译名《我,花样女王》或者《老娘,塔妮亚》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