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92年开放搞活,国营大上海还是80年老样子

简东方

说实话,历史上的上海被列为直辖市是因为底子厚、盘子大、对北京贡献多,论活力却不如新兴城市,比如八十年代的深圳。

八十年代的深圳,一天盖一层楼,几个人几天就办出一份报纸,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政府办事的效率也超级高。可是当时的上海呢?却是自以为“国营大城市”,根本没有开放、搞活的责任意识,吃“大锅饭”越吃越香,吃出感情来了。

我找了一份旧闻资料,看到那时的上海,简直就是“坐井观天”思维,不思进取,谁也推不动。

比如有一个深圳公司的青年经理到上海出差,就处处感到憋气,原本, 他曾问手下的业务员,谁愿去上海,他自己私人出资补贴五百元,结果没有一个响应。为了公司也为了“阿爷”(国家),这经理只得自己硬着头皮来上海。

若不是92年开放搞活,国营大上海还是80年老样子_第1张图片

到了上海,他先住在大(df)方饭店,因为他是做进出口生意的,需要把住址、电话和电传号码通知公司和外商。可是,在这儿打长途电话比登蜀道还难,整整花了好几天时间,才算完成了这件事。谁知,没过几天,服务员跑来撵人 ,说是房间已被会议包了(客户至上啊)。没办法,青年经理只得“遵命”,搬进了临江饭店,又为“长途”折腾了几天。刚刚安定下来,服务员又来撵走,又是无比无比重要的各种鸡毛蒜皮会议。两星期不到,搬了两次家,花钱住店,却象个乞丐被人赶,你想,谁能不火吗?

有一次,他要打长途电话,就莫名其妙值了一次夜班。因为那时没有拨号长途,只有人工长途服务台,他在饭店挂长途,久等不来,熬了一整夜,第二天才知道,晚上十点总机就关了,长途进不来。张口之劳的小事,可饭店里尊贵老爷式的服务员,却怎么不打个招呼么,眼里还有顾客还有服务吗?

当时的大上海,被外地人批评为“精明而不高明”,因为上海人抠门,这名经理带着数笔生意来上海,可是就是受到不少冷面孔。本来,他去过内地的许多地方,对方知道他是来做生意的,生意就意味着财富,所以对方都很热情。而在上海,这个经理觉得上海人看到他,好象他带来的不是生意,而是讨饭的破碗,个个官僚架子十足,等着他磕头作揖去祈求。且不说请客吃饭的花费,仅是“健牌”每天就用掉四五包。如果少了这些,连理都不理你。四点半一到,那就抱歉得很,你就等着吧。你想想,几十万元的大生意这么拖着,损失有多大呀。特别是每次做生意,上海人都死命地抠,抠得你无利可图,这种生意谁肯做?结果失掉了机会,白赔了时间和精力。说实话,以深圳这家公司的实力,在上海投资一千万元不成问题,那时可是1987年的时候啊。但现在这种效率能来做生意吗?上海能和深圳能比吗?

若不是92年开放搞活,国营大上海还是80年老样子_第2张图片

还有,这名经理在上海,有大量时间都浪费在找车、找吃饭地方和找人上。向官老爷一样的国营出租公司要车要不到,坐私人出租车吧,单程的给你计双程价。在上海一个多月,仅车费用了三千多,真成了“冤大头”。饭店里根本没有尊重消费者、服务顾客的基本认知,他住的饭店本来有客饭供应,但非要等大圆桌坐满十人才肯开饭,宁可让饭菜凉着,大冷的天,冷菜冷饭能吃吗?提提意见,服务员马上脸一沉:“要吃就吃,不吃拉倒,这是规矩。”什么规矩?偷懒的规矩。类似的遭遇,这名经理在国营大上海领教得太多了。不过1992年以后,上海对内开放搞活,变化了许多,因为有香港和深圳等城市的刺激,态度和效率也提升了不少。

若不是92年开放搞活,国营大上海还是80年老样子_第3张图片
若不是92年开放搞活,国营大上海还是80年老样子_第4张图片

这就是国营大上海人的“精明而不高明”,消费场所基本都是官本位,没有服务意识,当时他无奈地说,“只能是十年后,我也许再来做生意了。”因为那时的上海人的所做所为,其实是在“自杀”。上海的所谓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在是从1992年后才开始的。现在回头说,若不是1992年以后开放搞活,国营大上海恐怕还是1987年老样子,那就太令人头疼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若不是92年开放搞活,国营大上海还是80年老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