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却不疏离

傍晚,走在林荫小路上,天边是一轮明月,很大,很圆,仿佛联接着这条路的尽头,停下脚步看着它,缓慢地移动,好像走着走着,就可以走到月亮上去。街头是忙碌下班的人群,耳机里放着蒋勋的《孤独六讲》。

带上耳机,好像就可以和这个纷繁杂乱的世界隔离,如同人们掏出手机,低下头,就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科技网络的发达,看似在拉近我们的距离,但好像我们更容易变得孤独。很多时候,我们给孤独贴上各种负面的标签,然后羞于面对内心的孤独。我相信,每一个人,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都会对孤独有着一种内在的向往。就如同,离开母亲的子宫是我们探索世界的第一步。无论我们与任何一个人有这么多么亲密的关联,我们始终要一个人成长。

然而,孤独,并不是疏离。孤独,来自于自我探索生命和成长的勇气和独立思考人生的智慧。相反,疏离会让我们生活在与他人和世界万物的分离之中,那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孤独,让我们成长。疏离,却让我们痛苦。

疏离感,是我们羞于表达自己爱的需要

我们都需要被爱,这是人类最本质的追求与需要。爱,原本是将我们联结在一起的源动力,但我们却失去了爱的能力,忘记了如何去表达爱,寻找爱。我们用电脑、手机或者各种各样的方式逃避对爱的需要。

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孩子,对爱充满着天真的期待,如同儿时我们期待着父母的保护和关怀。这是我们最本能的需要。然而,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伤了,于是她开始小心翼翼,也开始迷茫,究竟该如何去表达这需要。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将自己的期待转化成无止境的索取和寻求认同,而对于另外一些人,他们将自己的期待深深隐藏起来,假装自己什么也不需要。

期待的另一个面向便是疏离。当我们无法表达期待,我们便开始掩盖期待。但是这些被掩盖的期待并没有自动消失,而是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我们经常无意识地期待人们应该如何看待我们,应该肯定并赞赏我们的作为。

这些期待背后都是我们隐而不见的创伤。我们失去心中稳定的核心,也许我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之中,在冥想时的平静之中,很容易找到这个核心,但是它是如此的不稳固。在我们面对陌生世界的时候,它很容易崩塌,于是我们又回到了从外在寻求满足的状态。

无意之中,我们变成了“反依赖型”人格,我们倾向避开恐惧,期待别人能够尊重我们的需要和感觉,寻求空间,继而造就了一种疏离。我们淡化自己的需求,不断地表达着我们是如此地满足,然而事实上,我们的内在潜藏着无数的需求,否则我们不会如此轻易地被激怒。如《走出恐惧》里说的,“隐藏于烦躁易怒背后的,就是我们未满足的期待。”

疏离感,是我们深藏的羞愧感

我们内在总有一种自己不够好的感觉,一种羞愧感,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或者面对生活。我们的内在仿佛都有一个严厉的法官,她在不停地评判我们的所作所为,特别是当我们想和这个世界或某个人产生联结的时候,她就会开始说话,将我们曾经受到的伤害,或者有人批评我们的话语,像录音机一样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回放,也许你根本听不见,但是那声音就是如此真实地存在着。羞愧感让我们无法与他人和世界产生任何关系。

羞愧感更具杀伤力的力量在于,它切断了我们对自己的感觉,也切断了我们感受世界的能力。对于很多人来说,因为长期被无意识的羞愧感所蒙蔽,我们始终没有找到过认同,也无法体会到无条件的爱与接纳。这种内在的羞愧可能是自卑,也可能是傲慢。有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和他人疏离,来自于我们的优越感。我们心中的骄傲让我们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评判,但无论我们如何掩盖,“成功”的幻觉也不过是羞愧感的另一个面向。

疏离感,是我们对未知的恐惧和信任的丧失

我们内在最深层的恐惧感,我们失去了对外在最基本的信任感。我们没有了被保护的感觉。我们感觉到某种原因让我们无法生存。在妈妈子宫里的时候,我们和母亲是一体的,在那段时间里,我们感受着和母亲一样的感受,因为母亲是我们的全部,所以并没有独立这件事情。当我们与妈妈的身体分离时,也许我们的感受中经历了人生第一次不美妙的经验。除了在产道里被挤压的痛苦,还有生命失去支撑的一种感觉。当我们渐渐地发展了自己的意识,我们开始明白,原来一切滋养和支持并不是理所当然。我们需要寻找生存的支撑。

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却没有学会如何去信任他人和世界。整个世界几乎普遍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我们的教育、社会和环境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彼此支持。相反地,各种各样的制度规则都以“我们是不值得被信任的”为基础,而新闻报道里也充斥着暴力和事故。当我们内在缺少安全感,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在生活中寻找这样的情景来印证。

请你仔细地检视自己,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是多么怀有敌意,我们心中的不信任感是多么容易在生活中被引发。事实上,我们与他人的心桥早已断裂:即便我们认为自己已经对对方产生了信任,但一旦对方做出任何让我们感到侵犯或不尊重的事情,我们立刻回到受伤的状态中,加强“他人不可信任”的信念。

这些恐惧和不信任的念头让我们退缩回自己安全的世界里。但我们的内在始终有一种和他人及世界联结的渴望,因为我们的灵魂知道持续把自己防卫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让我们成长。

表达,让我们更亲密

当我们变得愤怒的时候,通常意味着我压抑了某些东西。当我们掩饰了内在的欲望,像是通过扮演一个好人,一个讲道理的人,做正确的事情,或者帮助某人而压抑自己的需要时,我们就会变得愤怒。当我们允许自己表达最真实的渴求,当我们允许自己冒险展开已经失去的狂野和自由时,哪怕那些行为看起来多么滑稽可笑,我们都是在让自己真诚地生活。

我们无法真实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这可能意味着拒绝和抛弃,于是我们选择压抑这些情绪,甚至在最初的阶段将和世界联结的需求压抑在心里。当我们内在强大控制的一面压抑了脆弱的一面,那些脆弱的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一种隐秘地方式在我们的内在开战。

当我们在面对外在和世界的时候,放下心中对自己的评判,和对别人的期待,也就是我们不再介意别人如何评价我们,或者以什么样的方式与我们互动,我们就找到了内心深处的平静。

勇气,是你愿意表达自己对爱的需要,并且愿意带着恐惧,迈出联结的第一步。当我们能与他人分享恐惧的时候,一切反而变得没有恐惧,我们彼此也可以更深入的联结。即使感到挫败,也继续待着关系里。在一份爱的关系里,通常是我们的选择,特别是在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抗拒离开,或者继续留在这份感受里,学习如何经营一段关系,和维系一份承诺。如果,我们有勇气在那个受伤的时候深入探究,我们可以做出明智的决定,有些关系需要结束,而有些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部分。

孤独,却不疏离

孤独,其实是我们最本能的渴望。我想,这也许是人类为什么以个体形式经验生命的原因。我们内在的某个地方渴望被理解,但同时又渴望孤独。面对孤独,你大可不必害怕,也不必羞于谈论。每个人都有必须要被尊重和保护的空间,给自己空间,我们人类作为独立的个体,最终都要独自面对喜悦与伤痛,所以,最终所有的力量也只能在你自己的内在寻找。但孤独并不是疏离,真正孤独的人是带着饱满的热情看待生命的,他能体会到与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关联,也许没有语言,但在最深层次的他们是单纯而美好地看待生命的。

我们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是因为某种原因,我们失去了最原始的感觉。实验证明,当光子被分离成两个独立粒子的时候,即便相隔千里,依旧能够做出同样的选择,那么宇宙大爆炸之前紧密连接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是一体而彼此感应对方呢?

虽然现实之中总有可怕的事情真实地呈现,但是我们应该了解它不必成为我们的真实状态。天真的相信是一种力量。我们只需改变对待世界的看法以及和他人互动的方式,便能改变外在的这个世界。那不是盲目的信任,而是真是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是安全无虞的感受,直到我们学会孤独,却不疏离。

你可能感兴趣的:(孤独,却不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