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百年中国10大诗人(下)

       吕本怀简评《百年中国10大诗人的10首诗》,这10首诗均选自《中华诗歌百年精华》,《诗刊》编辑部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胡适:《蝴蝶》

郭沬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徐志摩:《再别康桥》

艾青:《我爱这土地》

余光中:《乡愁》

洛夫:《边界望乡》

北岛:《宣告》

海子:《春天,十个海子》

伊沙:《结结巴巴》

谯达摩:《穿睡衣的高原》

小 序

吕本怀

      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上发表《白话诗八首》。接着,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又在该刊1918年第四卷第一号上发表白话诗9首。白话诗率先向旧文学发起挑战。胡适是百年中国新诗第一人。郭沬若是中国新诗的奠基者。他的诗集《女神》初版于1921年8月,略迟于胡适的《尝试集》。《女神》充分反映了五四时期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开了一代诗风。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在建立新格律诗理论和进行新格律诗的创作实践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新诗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尽管生活在不同地区的诗人们的作品有风格上的明显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时代主题,即为神圣的民族解放事业歌唱。代表这一时期诗歌最高成就的是艾青。50、60年代,大陆诗歌基本上不值一提。此时的台湾诗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诗人,其中最杰出者是余光中、洛夫。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诗的制高点又从台湾转回大陆。以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89年3月26日,海子辞世。海子之死与海子的诗歌成为浪漫主义诗学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的最后一抹余晖。于是,中国新诗的发展进入以伊沙(民间写作)、谯达摩(第三条道路写作)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诗学探索时代。目前,以伊沙为核心的“后口语写作”、以谯达摩为核心的中国第一个后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北京诗派”,业已雄踞中国诗坛之巅。(2018年12月25日,圣诞节)

简评百年中国10大诗人(下)_第1张图片

       北岛(1949年—),原名赵振开, 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湖州,现居国外。著有诗集《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零度以下的风景》。

简评百年中国10大诗人(下)_第2张图片

吕本怀简评:

       这《宣告》,在我看来,既是对遇罗锦烈士的一种纪念与赞许,更是诗人关于自我人生的一种宣言,并且,他也用自己的大半生证实了这一点。

       不知这首诗写作的真实时间,不管怎样也应该在遇罗锦遇难之后。诗最大成功在于真切还原了烈士遇难之前那一刻的心境:“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这些诗句让我感受最深的除了烈士的临危不惧,更让我感受到了他那骨子的平等意识与独立人格。

       或许诗人在写作时心底有巨大波澜,他在文本上却做到了舒缓从容。首先他剔除了许多可以被写进诗里的其他细节,而主要凸显烈士瞬间的心理;其次他选择第一人称表达,这种表达会让读者觉得更直接也更真切。

       这首诗当时走红或许因其题材(即使诗人写作时处于地下,也不排除会有不少读者因遇罗克这个人而对这首诗感兴趣),影响深远则源于诗中宁死不屈所承载的平等意识与独立人格,独立、自由、平等,这些人类共同价值观应永不会过时,这首诗也将因此而永存诗册!

简评百年中国10大诗人(下)_第3张图片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怀宁。出版的诗集有《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

简评百年中国10大诗人(下)_第4张图片

吕本怀简评:

       前些年,我很迷恋海子,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大诗人,现在则不然了,觉得他与大诗人之间还差一些什么,甚至还想过,或许正因为他还差一些什么,才会在那么年轻时便卧轨自杀。

       有人曾将海子的自杀原因归结于他自身的不如意,这在我看来是站不住脚的,毕竟,他在那个时代能上那么好的大学,并能留在名牌大学任教,以当时来看,这于许多人而言是难以实现的梦想。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人教材,并被教参解读为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教参无法说明,为什么满腔,美好生活追求的海子,在写完这首诗不久,便迫不及待地仰卧在山海关附近的铁轨上,静静地等待火车的车轮碾过。

        海子真实的死亡原因,也许可在这首诗里略见端倪。诗中的“春天”,或许会因这种端倪而被颠覆,在我看来,这“春天”全然没有了往日的风和日丽、莺飞草长,“嘲笑”“飞奔”“扯乱”“劈开”等动词,“野蛮”“悲伤”“空虚”“寒冷”等形容词,彻底颠覆了春天一以贯之的温婉柔和。

       就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间段,诗人几乎完全无法适应他诗里的“春天”,回到乡村(或者说回到家乡)也似乎毫无可能(或者说心有不甘),也许正是这种困境才让一个海子分裂为“十个海子”,其中九个海子在他自杀之前便已经灰飞烟灭,“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我由此断定,海子的自杀在这首诗里已经有了完整的想象,尸横铁轨是他早就计划好的结局。

       海子被公认为中国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但由这首诗而言,他在骨子里还是现实主义的。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早已认定自己无法战胜现实,与其被现实所碾碎,不如自己解决自己;另外,从诗的最后部分来看,中国农村与农业的前景在他眼中茫然,这一点被后来的现实所充分证实。

       今天,当我仔细再读海子这首诗,看法又回到了数年之前,很可能他真的是个大诗人,而其大就在于他对现实具有充分的预判与感知。

简评百年中国10大诗人(下)_第5张图片

        伊沙(1966—),生于四川成都,现居西安,出版的诗集有《饿死诗人》、《野种之歌》。

简评百年中国10大诗人(下)_第6张图片

吕本怀简评:

       伊沙这首诗,曾被人认定是天才之作,属一次性原创,别人无论如何难以仿造,我以为是确论。

       这首诗给我最主要的印象便是,他用一种特殊表达真正造成了“结结巴巴”的效果,这种效果既有诗人在表达上的,也有诗中主人公在表现上的。

       诗人在诗中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我以为这可由伊沙这些年来在诗坛上的独立特行来回答。“咬不住”“多么劳累”“急待突围”“充满快慰”“一脸无所谓”,这些词语所组合出来的效果,多么像他这些年来在诗坛所留下的剪影,尤其像极了他在此番曹伊论争里的表现。说得玄乎一点,原来多少年前伊沙便预感到将有这样一拼,并将自己在这一拼里的表现活灵活现地刻画在诗里!

      《结结巴巴》或许源于灵光一现,而写完之后他很可能洋洋得意: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呀!而能像这样写的,除了我伊沙,还能有谁?

       或许,这首诗还有更多微言大义,还有更多独立特行,作为微品,我只能说出自己粗略的感觉。好在解读这首诗的人恐怕数以百计,只要仔细去搜,一定会收获不少。

简评百年中国10大诗人(下)_第7张图片

                谯达摩(1966—),原名谯伟,生于贵州沿河县,出版有诗集《橄榄石》、《二重奏》等。

简评百年中国10大诗人(下)_第8张图片

吕本怀简评:

      《穿睡衣的高原》为谯达摩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作为从云贵高原上走出的诗人,他运用现实与魔幻相结合的手法,充分展示出家乡无穷无尽的魅力。

       首先,他采取了一种类似于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让其笔下的睡衣、高原、溶洞高度拟人化。我们仅以“睡衣”为例来看一下,在他笔下“睡衣”可以不断地醒着,“睡衣”既可以出走也可以回来,颇类似于那床阿拉伯魔毯,“睡衣”因此而具有了魔力,诗也因此而具有了魔幻色彩。

       其次,虽诗里主要写高原,高原却并非这首诗的诗眼,诗眼应为“穿睡衣的”。这座高原一旦被脱掉睡衣,魅力便将大打折扣;即使暂时不穿,这睡衣也绝不能丢失,“睡衣醒着”,在我看来就是“睡衣”已被高原披上,高原当然有不穿睡衣的时刻,但诗人笔下所呈现的基本属“睡衣醒着”时的状态,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高原之美主要得益于睡衣之美。

       再次,诗人并非直接呈现“睡衣”之美,而是通过“穿睡衣的高原”之美来反映“睡衣”之美。诗人认定穿睡衣的高原才让人觉得美,在他笔下“穿睡衣的高原”越美,也便越发体现出睡衣的美。这种表达可归结为某种修辞,但如此指东说西、言此即彼,更符合后现代表达特征。

       最后,我还提下已被很多人分析过的高原之美。这种美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漫山遍野的羔羊,不时可遇的溶洞,接踵而至的瀑布,大片的红罂粟,景物虽不算多,却可让云贵高原扑面而来。同时还有鲜明的层次感,诗人的视野由天空而大地,由地表而地下,“漫山遍野的羔羊,啃着青草的乳房”像远镜头,“透过枝叶婆娑的林荫小径,从花瓣守卫的|花盘,她羞涩地吐蕊”像特写,让读者移步换景,饱览“穿睡衣的高原”之美。另外,诗人还采取“睡衣”与“溶洞”轮流的方式,“睡衣醒着”与“溶洞潮湿”交相辉映,“睡衣醒着”与“溶洞潮湿”之间似乎具有某种神秘的联系:“溶洞潮湿”的源头仿佛正是“睡衣醒着”,高原之美既得益于溶洞潮湿,更得益于“睡衣醒着”。

简评百年中国10大诗人(下)_第9张图片

       吕本怀,笔名清江慕雪,1962年生于湖南华容。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协会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在《诗刊》《湖南工人报》等报刊发表诗文两百余篇,并为《湖南工人报》《荆州日报》品诗专栏作者。“北京诗派”重要诗评家。

简评百年中国10大诗人(下)_第10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评百年中国10大诗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