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难,然则吾确需精进一步——《精进》读后感

《精进》一书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七个方面解析了人生路径与结果的关系。与其说这是一本成功学的书,倒不如说这是一本关于方法论和行动指南的书籍。全书中对我个人比较有启示性的观点和建议有很多,这里总结如下:

一)时间层面:

作者首先强调了“郑重”的态度,什么是郑重呢?就是“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的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的投入”。同时,作者也提出了应向孩子学习“郑重”态度,孩子在玩耍时专注且全情投入,反倒是成年人在以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草草度过一生。对此,我深以为然,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反思的问题。忙忙碌碌的生活,对于大多说的工作、学习和项目我们都抱着功利的心态,浅尝辄止,到头来却是发现忙碌一年却没有什么进步。因此我也郑重的在2017年的工作规划里提出了聚焦、系统性学习和复盘的要求。

其次,作者介绍了时间视角的概念,并提出“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少采纳负面作用明显的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的视角建议。

同时,作者给出了时间维度的规划建议和行动指南:1、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解决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的冲突);2、少做短半衰期事件;3、快慢之辨,关键是要知道什么事应求“快”,什么事应求“慢”;4、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仍是主动性的聚焦和专注)。

二)选择层面:

作者首先提出的是选择的标准问题,这个是左右选择的根本。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选择也就意味着放弃,选择是舍与得的智慧。作者援引巴菲特的解释,“必须擅长说“不”,以便去做那些真正特别的事情”让我很有感触。在现在的职场环境中,中国是个个性化丧失的国度,是个喜欢扎堆和跟风的地方。单从我相对熟悉的资本市场领域看,中国的风潮即使如此,从开始的PE热到定增热,再到现在的并购热和全民FA。中国的金融机构大部分都在跟风炒作,忽悠投机。我想这是一种病态。作者说的很对,选择的标准上来说,首先是以人生的最高目标作为选择的第一原则,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估计就是这个意思;其次,“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也是如此,更高的标准往往来自于我们的内心而不是环境,但是现实却很残酷,多数时候我们都被环境所左右,选择一种所谓的舒适,这种将就最终让我们滑落;最后,要提升格局(从盲众,到理念人,再到至善之人),突破隐含的人生假设。人生不设限,想想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从小时候想成为造福众生的仁者、智者变成了现在的庸人?我想答案可能更多的是我们对于生活和环境的妥协,以及对自己的放任。

在这一部分,作者也给出了我们比较实用的辅助选择决策的方法,即精细化思考下的多维度分析法和拇指原则(主要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意味强烈的情况或者复杂度过高、牵扯面过广的情况)。并指出选择需要的反馈机制,即“校正选择,做出建设性的改变”——尤其是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另外,作者也指出重新选择并不需要全部推倒重来。

三)行动层面:

从理念上说,这一部分我觉得最有价值的行动理念就是:1、即刻行动,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2、从“最小化可行产品”开始行动,“最小化可行产品”是精益创业中的关键概念,是指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3、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行动先于思考的价值所在。上述的三点理念,我觉得都是能够帮我们客服拖延症和空想主义的有力武器。在金融实践领域,我发现通常公司都是在没有对目标公司做出深入调研的时候,就开始空想出宏大的方案,在遭遇否定之后,便很少优化推进,最后项目不了了之。实际上,从行动层面看,行动也是需要反馈、优化、再行动,如此循环往复的。

另外,在提高行动的效率方面,我觉得保证“核心思考区间”的工作不可中断,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的方法很有启发性。那么到底是什么是核心思考区间呢?其实,就是具体工作的脉络、架构。其实,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很容易或略架构和脉络,说白了就是没有系统的概念,仅仅专注于一些细节,最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四)学习层面:

作者提倡成为高段位学习者,并指出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这个虽然老生常谈,但却知易行难。那么如何做呢?作者给我们开出的药方是:主动构建知识,温故知新,解码基本规律等。其实,学习这部分的感触不多,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提出的知识操练方法,即写作式操练、游戏式操练和设计式操练。目前,正在实践写作式操练,希望能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进一步扩充知识和思维系统。

五)思维层面:

作者指出“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思维是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对信息进行高度的概括、推理和演绎。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认为作者的这一说法是正确的,现实中我的感受就是信息的极度负荷导致思维停滞或碎片化。因此,简化首先是精简信息,过滤到信息噪声(作者的建议是: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其次,才是思考。思考的过程我以为和读书并无二至,就是把厚书读薄,再将薄书读厚。思考也是一样,先从信息中提炼出框架、脉络和逻辑,在以此为基础进行推理、比较、联系和演绎。同时,在这一部分里,作者也给我们了两个辅助思维周全的工具——矩阵和清单。

六)才能层面:

在这两个层面,作者指出“努力,是最需要学习的才能”并进一步指出“努力不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以及“木桶原理”之于个人发展的错误理念。最让我感性兴趣的是如何设计努力的策略,从我个人不成功的英语学习经验来说,我确实觉得单纯的意志力鸡汤难以战胜骨感的现实。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首先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不苟且,努力的第一要诀恰是“舍弃”,又是舍得之道;其次,是设计挑战激发潜能,我觉得和游戏操练有点像,设计挑战激发斗志和兴趣;最后,是深入下去,培养出真正的兴趣。对于最后这一点,我非常同意作者“不以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的说法”。说实话,我一直很困惑自己的兴趣,时常会想什么我感兴趣什么我不感兴趣,然则多数这样的考量都是在没有实践的基础上做出的,所以我为此蹉跎过,给自己的人生设限。甚至发现,在我真正接触到我以为我感兴趣的事后才发现我的兴趣并不在此。因此,读到此处之时,我也暗下决心要摆脱这个自己给自己套的无形的枷锁。

最后,来谈谈成功,我突然觉得成功恰是最没有可谈的东西。如在上述几步能有所精进,则成功不过就是那么回事。我只想以作者在开篇序言里说的说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读后感——“只有坚持做一个你所喜欢的自己,你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确如此,我们不是要成为那个别人眼中的我们,或是世俗标准中的我们,我们真正要成为的是我们心中那个我们认可的我们,仅此而已。

upp�jԫ�>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易行难,然则吾确需精进一步——《精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