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笔记:道德,必需品还是奢侈品?

罗素曾经说过,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受到的诱惑还不够大。这是一位哲学大师在仔细翻阅、读通读透了人性这一本大书之后作出的判断。听来却多少有点灰暗得让人绝望。道德是我们人类文明的寥寥几块基石之一,如果连道德也是脆弱如许,那我们的积累几千年的厚重文明,岂不是建在朝夕变幻的沙丘之上?这么一想,直觉得后背发凉。

好吧,为了压惊,我恶意地想:也许哲学家就是那一小撮“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人”的人。他们长久地盯着深渊,牙缝里常常飕飕地往外冒着寒气。他们那漂浮着真理的世界,阴郁、冷酷,不适宜人类居住。我们应该要学习北岛,心里默念一句:我不相信!

但是,当我转身,从经济学的纸堆里扒拉一下,居然也找到不谋而合之处,顿觉周身鸡皮疙瘩。

看看经济学家们怎么说。根据经济学需求第二定律,商品对价格具有弹性。商品价格越高,需求弹性就越大;价格越低,需求弹性就越小。同时每当情况发生变化,而时间越长,人们针对这种变化所作出的调整就会越来越充分。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会增加。

根据这一定律,世间并无所谓绝对的奢侈品和绝对的必需品,这之间原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也就是说压根并没什么是真正不可替代的必需品。我们以为有,那不过是因为它的价格还不够高。只要价格足够高,必需品就不再必需,而变成了大多数人只可远观的奢侈品。但是人们总是有办法的,面对奢侈品,他们总能找到相应取代方案。就算短时间内弹性较小,人们来不及反应,往往好一阵的手忙脚乱,但只要时间足够长,替代方案总会越来越多。即使极端情况下没有取代方案,人们永远也还有最后的一种选择——对,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我们回到罗素那句话。所谓的“受到诱惑”,其实就是人们选择坚守道德的机会成本。因为机会成本不够高,我们常常误以为道德是必需品。但一旦机会成本不断调高、调高,高到无法承受的时候,道德就会变成不是每个人都消费得起的奢侈品。

当然,值得庆幸的是,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这种道德追求成为全民奢侈品的极端情况还是少之又少。而我们人类社会,是需要道德维持更好的运作的,就像菜里需要下盐一样。我们相信,有些事情是要用“非……不可……”的句型来表达的。

多么温暖、美好的感觉……呃,幻觉。

事实上,除了道德,这世界还有很多别的大词,比如正义,比如自由,比如平等,比如善良……嗯,这些都是妥妥的好东西呀。但说到底他们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什么时候是必需品,什么时候是奢侈品,却还得好好看看贴在他们上面的价格标签。

文明,我们以为承载一切的大地之下,也许只是流沙。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笔记:道德,必需品还是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