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刊发的鸡汤文《感谢贫穷!707分考入北大,她的这篇文章看哭所有人》再次成为讨论热点。
文章介绍了一个名叫王心仪的18岁女生,刚刚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然后写了一篇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响。
王心仪出生在枣强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妈妈体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顾患有高血压、哮喘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爷。家中有两个弟弟,大弟弟即将升入高三,小弟弟还没有上小学。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亩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补贴家用。
贫穷的家庭和命运多舛的生活,让穷人的孩子学会了早当家。
王心仪不仅在学习之余,主动帮爸爸妈妈承担家务,经常会下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喂鸡割草,采摘棉花,放羊,春耕时帮妈妈在田间犁地,她在前面拉,妈妈在后面推,深一脚,浅一脚,稚嫩的肩膀过早地帮父母一起扛起家庭的重担。而且每个月在学校花的生活费是平常孩子的一半,每次买饭就买一些大白菜,舍不得吃点荤菜。
然而即使生活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王心仪依然坚强如刚,她在《感谢贫穷》的文章中写道: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感谢贫穷,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让我能够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享受这上天的恩惠与祝福。我是土地的儿女,也深深地爱恋着脚下坚实而质朴的黄土地: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的雾霭,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
一个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承担了在自己的年龄本不该承担的苦与累,的确让人心疼,也对于她的懂事、坚强和乐观以及通过勤奋努力考入北大的感人事迹点赞。
可是,媒体过分热捧的“感谢贫穷”却并不值得歌颂,也不值得感谢。
这就像之前有一个国家运动员获得冠军接受采访时,首先感谢的是自己的父母,而不是国家的培养一样,即刻遭到了来自教练和媒体的口诛笔伐。
当命运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由一个本不该承受的生命承载之后,对于这个生命来说,无异于是残忍的。而比这更残忍的是,来自外界的舆论和周遭的闲言碎语又给她加上了一层枷锁,让她必须囿于这种困境,必须无条件的接受和默默忍受,必须困于这种艰难困苦而选择隐忍和默不作声。
仿佛这一切苦难都是她必须承担和理所应当的,而选择性地忘记了这种苦难其实并不需要她来承担,她也承担不起。
古话常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于是,在很多影视剧中,也在极力塑造和宣扬一种忠孝谦恭、贤良淑德的典型模范,甚至是毫无原则地承担所有悲惨命运的馈赠,而从不奢望这种馈赠的标价。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初婚》、《岁岁年年柿柿红》之所以受到热捧,正是因为剧中塑造的女主角,吻合了中国自古至今善良、坚韧、贤良而温柔的女性形象,无论遭遇生活中任何的打击,都会选择无条件地全盘接受和只问付出不求回报。
这种光辉形象是值得歌颂的,但是当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却没有人问过她们是否真的值得,是否真的无欲无求?
其实,她们也是活生生的小人物,也是有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只是被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和人言可畏的禁锢以及舆论的刻意拔高而变成了一个别人眼中的“高大全”的符号。
我在前几天写的文章《从多次被顶替到农村剧一姐,这才是大女主剧的正确打开方式》中提到:
苦难就是苦难,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对于痛苦的思考才是有意义的,才会使人真正的成长。苦难只是成长中遇到的一个部分。
我们说苦难可以磨砺人的意志力,那只是因为我们无法躲避苦难而强行附加上去的。苦难本身并不值得追求,经历苦难,只是因为苦难本身无法躲避,即便历经磨难也不会因此守得云开见日出。在苦难中起起伏伏挣扎了一辈子,而一事无成的人大有人在。
所以说,王心仪们命运多舛的苦难生活,其实是避无可避的。
如果能够选择,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如王思聪一样,拿着老爸王健林随随便便给的十几亿去创业玩玩,即使失败也无所谓,或者如文章《近十年高考状元背后的真相:有钱真的能保护你所有梦想成真》中所说的一样,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不愁吃不愁穿,一心只读圣贤书,然后有选择各种兴趣班和出国旅游的机会,最终考入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
生活本来就是由一个又一个苦与甜构成的,无论是先苦后甜,还是永远苦难,都是当事人不愿意面对但是又不得不面对的。
苦难必然会经历,但是却并不值得赞赏和感谢。
贫穷也不值得感谢,经历贫穷只是因为它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来自家庭的贫穷,必然会有来自社会的困难,能够躲避暴雨的袭击,却逃不过寒风的刺骨,其实都是避无可避的。
我们歌颂苦难,只是希望每个人能够经历苦难后得到成长,而不是一味地去吃得苦中苦。
吃苦的孩子值得同情,但是却并不值得歌颂。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不知道害了多少孩子和家长。
贫穷可以激励一个人更好地奋斗,如王心仪们一样通过相对公平的高考制度走向成功,但是更多的则是会打击生在贫穷中的孩子走向自卑懦弱和自暴自弃后选择轻易放弃。
明明可以通过努力享受更好的,为什么非要通过吃苦来宣扬苦难是一种财富?
在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前,最终你吃得苦越多,越会成为一个人下人。
正如媒体评论的,如果贫穷有意义,那还追求什么富裕?如果贫穷有意义,那还做什么扶贫工作?
(文 / 徐亨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