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何时,每天下班回家,第一时间都是打开微信,和父母视频,顺便看看快9个月的女儿,这也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和父母交流的桥梁,而视频也代替了电话冷冰冰的语言。
自从教会父母使用微信,他们好像“中毒”一般,每天都在和那些“老朋友”聊语音、建群发红包,好不热闹。而朋友圈里每天也都能看到父母发的各种生活照和小视频,一会是跟好友去钓鱼,一会是跟邻居在跳广场舞。
农村如此,都市里更是普遍,随处可见的是老年人在公交车上、广场舞间隙、午休时间……手机拿在手里,微信随时聊,微博随手刷……
社交网络:
让老人和异地子女有更多交流
就在去年以前,每次和家里电话都不会超过一分钟。
跟爸的对话从初中开始就保持着:
我:“身体最近怎么样?”
爸:“还好的,你呢?”
我:“ok的,还要你说。”
爸:“嗯。”
我:“爸,那没事我就挂了”
爸:“嗯。”
而自从有了社交网络,这样的设定算是彻底崩塌,有什么事都是语音和视频,一聊就是40分钟以上,都不记得聊了些啥?不是谁谁谁结婚了,就是谁谁谁砌房子了。
反倒是现在老两口天天嫌弃我啰嗦,嫌我八卦,没说个几句,就是:“等会再聊,你伯父刚微信叫我去他家打麻将”、“你先忙工作,没看你姨刚在家族群里发红包了”!
虽然被嫌弃,但看到老两口每天过的如此开心,心理也不自觉的踏实许多。
事实上,有调查显示,超过6成以上与子女身处异地的老年人认为在使用社交网络后,与子女的联络频率处于增加状态,仅有1%的老年人认为是有所减少的。并且“异地”联络频率“明显增加”的比例为17.5%,高于同地联络频率“明显增加”的比例。
很明显,我在这6成以内。
社交网络:
让老人更好的维系亲人关系
跟我们不同,老年人的社交网络中,好友成分主要是家人和亲戚,虽然使用的功能很广泛,但是老年人使用社交网络的主要目的仍是维系和加强与亲人朋友等社会关系的沟通联络。
尤其是每当过年过节时,更是如此。
犹记得2011年,我父亲的舅妈过逝,也就是我舅婆。我伯父在饭桌上说的一段话,很是心酸和无奈:“现在舅妈去世,我也70多了,应该是最后一次出远门了,再有一代,两家的亲戚关系估计也就结束了。”
这一切的缘由在于,到了我这一辈,几乎常年在外,很少回家,亲戚间很少来往。
以前的亲戚关系全由父母辈在维系,而当他们逐渐老去,活动半径逐渐缩小,慢慢的,亲戚间的走动越来越少,亲情味也越来越淡了。
而现在,一到过年,就是各种拿起手机,相互拜年,不管身处何地,都能保持联系。突然间,发现多了好多亲戚,更多了好多侄子、侄女。
尤其老人的学习能力也很强,不仅发文字消息,也发表情消息;不仅在社交网络上聊天,也用来传送文件、提高生活效率和便捷性,以及发QQ空间、玩游戏等丰富休闲娱乐活动。
前段时间,还和家中二叔(55岁)、大姑父(62岁)一起组团玩了一把王者荣耀,然后MVP是我。到现在,大姑父还各种跟我父母说,说我抢了他的MVP。
社交网络:
让老人的情感不再孤独
以前,好像很少听闻老人结婚这样的事情,而现在则变得普遍多了。其中,交流和沟通占了很大成分。
社交网络的普及,让老人之间的沟通变得频繁。
当然,并非每一个老人都是想找人再结婚,很多则是需要有个伴,或者说能和同龄人聊聊天、看看电影什么的。
比如现在社会上比较火热的“同居养老”、“共享养老”也都是针对这点。
老人们的孤独感其实要比年轻人大得多。
据今年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社交网络对于改善离婚和丧偶老年人主观福利的作用明显。
不使用社交网络的丧偶、离异的老年人更易呈现中度或重度的孤独状态,平均比例约占65%以上;而使用社交网络的丧偶和离异的老年人多呈现轻度孤独状态,平均比例在50%以上。
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地方,近些年老年人的离婚率居高不下,社交网络在其中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
社交网络:
让老人消费进行升级
社交网络的发展,除了对老人情感上和心理上的提升以外,也对消费进行了升级。近几年流行的“代理消费”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即子女帮助父母老人上网购买所需的商品。
由于老人们对于网络的运用并不深,但是对于网络上很多产品很感兴趣,比如“微商”之类,很多时候,这也造成了胡乱消费、遭遇诈骗的开始。
于是,子女的“代理行为”逐渐日常化。父母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家庭中,子女帮助父母“代理”购买商品的比例为71%;父母不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家庭,子女帮助父母“代理”购买商品的比例为55%。
子女的“代理消费”通过促进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福利,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提升了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
就拿可靠的产品——成人纸尿裤来说,天猫店的购买人群,很大部分都是子女的“代理消费”为主。
那么,也许,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如古人那般,“父母在不远游”。但是,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依然可以每天和父母保持联系,帮他们购置所需物品。而他们也能多跟亲戚好友交流沟通,不至于寂寞,甚至收获一段夕阳爱情,尽情享受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