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QQ群体是真的异类吗?

 这是西西心理心理2018年的第3篇文章

LGBTQQ群体是真的异类吗?_第1张图片

    今天博班的同学在做「性/别少数治疗与系统实务」的报告。他在课堂上落落大方地讲述自己和老公的爱恋故事,当时我的脑海中就跳出:如果这个课堂是在大陆,会是怎样的局面和结果?

      曾经很多学生会问我“老师,您说同性恋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环境影响的?”,我也会参阅了很多文献苦苦寻觅答案。但今天看来,为什么没有人问“老师,您说异性恋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环境影响的?”所以问题的背后可能就有一个预设的立场。如果是天生的,那是不是在孩子未出生前就通过高科技的手段把同性取向的给筛查掉?如果是后天的,是不是可以进行性别矫正治疗?

       研究发现,不同的性倾向与精神病的病理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尽管社会上仍然有人把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和双性恋者描绘为精神不正常,但在台湾,如果咨询师做「性别矫正」治疗将被罚款50万台币。这是台湾对同志接纳的一种体现。美国所有主流医学和精神健康组织得出结论:这些性倾向是人类生活经验的自然形式,而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和双性恋关系都是人类关系的自然形式。因此,这些主流组织很久以前就摒弃了把同性恋归类为精神病的做法。

       而大陆似乎处处还是有很多歧视存在。我相信同性恋不是现在新生的「产物」,而是自从人类出现时就自然而然和异性恋并存的一种自然差异的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不同的文化均有对这两种行为的记载。春秋时代卫国弥子瑕、卫灵公的「分桃」、战国时代魏国的「龙阳君」、汉朝汉哀帝与董贤的「断袖」,都曾被作为同性恋的代名词。所以当某个事件“出现”的概率所谓比较少时,就要用异样的眼光来区别和对待的吗?如果用二元的视框而不是连续色系(瑟西的内涵所在)的多元视框来看这个世界,那就只有黑色和白色,岂不是觉得很单调,这是否和我们要追求多姿多彩的生活价值观有所背离?

      期待未来可以具有包容性的多元性别一词来称呼各种不同性别与性倾向的族群。多元性别包含性别认同与性倾向。「性别认同」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性别身分上的认同,即自认是男生或女生(心理上的认为,和生理无关)。而「性倾向」指的是一个人在情感、浪漫感、与性吸引的对象上的偏好,可以分为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等三种性倾向。欧美以缩写LGBT来简称多元性别族群,而台湾青少年性别文教会则主张以LGBTSQQ来介绍多元性别族群,LGBTSQQ 各是代表哪 7 个同志身份呢?分别是女同性恋(Lesbian)、男同性恋(Gay)、双性恋(Bisexual)、跨性别(Transgender)、直同志(Tonzhi-friendly Straight,对同志社群友善的,并愿意成为同志社群一员的异性恋)、酷儿(Queer,泛指受异性恋霸权的性体制所压迫的性与性别边缘的,且接纳自己与别人的差异的人)、疑性恋(Questioning,质疑或不确定性别/情欲固定认同的人)身份的同志,这里的定义,不以标准化的工具来判定一个人是否为同志,而以个人自我认同自己是同志的一份子,就是同志,也就是说,我们无法从任何测验、口头问答、行为标准来知道一个人是否为同志,而强调个人认同同志身份、同志族群,进一步自我认同为同志。

       同学讲到初中的时候发现自己是个同志的时候还是很痛苦和挣扎的,也曾试图是纠正自己的性取向,但是违背天性让自己更备受折磨。一路以来遭受过很多歧视、霸凌和排挤。曾经对于结婚、领养孩子以及做教授都觉得是天方夜谭,但现在似乎一切都在进行中,期待未来社会可以有更多的包容度和接纳度,可以不加掩饰地做会真正的自己。

       听了同学的故事,让我更理解他们在追求make myself的路上有多艰辛和辛苦。也许传统文化和文明的开放度仍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不管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是基于对爱的渴望,而爱是没有差别的。如果你是异性恋者,请用一种尊重、谦卑的心对待同志,而不是妄加指责和伤害;如果你是同性恋者,没有办法控制外界的指责,但请不要自己继续对自己进行二次伤害和压迫。另有「台湾同志伴侣亲密暴力自助手册」和「认识同志教育资源手册」,如需要可以关注瑟西心理公众号,在平台上留下邮箱分享给大家。

LGBTQQ群体是真的异类吗?_第2张图片

       看了下面这段视频,让我内心很有感触,跟大家分享。里面的同性恋就是现实中的异性恋,里面不喜欢异性恋就是现实中不喜欢同性恋的人,你看了有何感受,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LGBTQQ群体是真的异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