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中美的乐高课,就知道我们的教育差哪儿了

在中国的时候,跟儿子上了一堂四岁小孩儿的乐高课。

老师一边摆乐高,一边教几个小朋友们照着老师的摆。有的小朋友跟老师摆得不一样,老师会纠正他,大家都摆好了之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些数学和物理的知识和公式。

那节课小朋友学滑轮,老师给小朋友解释滑轮的作用,东西是怎样通过轮滑从低运到高的。

临下课的时候老师让每个小朋友都重复一遍,今天讲了什么,如果小朋友说错了,会被纠正。

孩子们走出教室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小朋友的家长问这个小朋友,“今天老师讲得你听懂了吗?”小朋友点点头。“跟妈妈说说讲什么了?”小朋友想了半天说,“讲滑轮了”,妈妈很开心。

对比中美的乐高课,就知道我们的教育差哪儿了_第1张图片
创客

在美国,我也领小朋友也去上了一堂四岁小孩儿的乐高课。

课程是这样的:上课之前老师给每一个小朋友一包乐高,里面有乐高和图纸,那天摆的是一个小浣熊。

小朋友可以根据图纸摆出乐高,需要老师帮助的,老师会指导,但是主要靠自己完成。

在小朋友都摆得差不多的时候,老师问大家,浣熊喜欢吃什么啊?经常在哪里出现啊?小朋友们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

解释过后,老师让每个小朋友想象一下,他们手里的浣熊今天想做什么?然后到乐高分类储存的一个个小盒子里,选自己需要的乐高,摆出来浣熊的生态环境。

对比中美的乐高课,就知道我们的教育差哪儿了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每个小朋友都去寻找自己需要的乐高形状。摆好了之后,老师让每个小朋友把自己的作品拿到讲台上,让他们给大家讲讲自己摆了什么。

第一个小朋友上台,他指着自己摆的树林说,我的浣熊生活在树林里,这里有很多它喜欢吃的东西,我还为它准备了一支花床,这样它吃饱了,就可以躺在花床上睡觉了。

掌声过后,另外一个小朋友上台。他指着自己的作品说,这只浣熊是我的宠物,这是我的家,我们家有太阳能,也有树,不过我妈妈不喜欢家里有小动物,所以我把浣熊藏在垃圾箱里......

就这样陆陆续续地每个小朋友都上台讲解了自己的作品。没有一个跟另外一个是一样的。

图片发自App

乐高不是美国发明的,但是乐高教育是美国人设计的。

在英文的乐高网站education.lego.com上查,3-5岁的小朋友学前教育,老师的作用仅仅是组织者。

Free Play这个词被重复了很多遍。就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摆成什么样子就摆成什么样子。

那么老师干什么呢?组织小朋友开动脑筋摆自己想摆的东西,充分发挥想象力;组织小朋友们合作共同摆出一个东西,开发与人合作的沟通能力。

一般来讲,老师只提供素材,负责解决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小朋友知识和语言表达。

这个课程主要突出的作用是:在小朋友合作的过程中,培养的是他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比中美的乐高课,就知道我们的教育差哪儿了_第3张图片
乐高艺术‘The Art of the Brick’ by Nathan Sawaya

对比中美的乐高课,好像中国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能力没有被发现,沟通能力好像也没有被开发。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们现在就告诉孩子,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是一个样子的,不这么做就是错误,算不算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代价,换取孩子们早晚都要学的知识、人人都会有的能力?

我知道不少人对乐高有成见,还有人说乐高无用,浪费时间的。而且乐高公司出品的主题系列产品也的确有商业炒作之嫌。

但换个角度,乐高课只是若干种课、兴趣班之一。

跟“你听懂了吗?”“你学会了吗?”“有用吗?”比起来,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在乎“你玩得开心吗?”“你创作的什么啊?”“你为什么这么创作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比中美的乐高课,就知道我们的教育差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