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历十五年》感想之——万历皇帝

一年前受到罗辑思维的影响,读过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这次拜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所赐,从新再读,内容既陌生又熟悉。

读《万历十五年》感想之——万历皇帝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万历皇帝简历

明神宗万历皇帝,原名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隆庆六年(1572年),10岁的朱翊钧即位,次年改元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亲政后,励精图治,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执政后期荒于政事,使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崩,庙号神宗。

万历与张居正

说起万历皇帝,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首辅张居正。万历和张居正是亦臣亦师的关系。作为臣子,张居正是标准的做事能臣。《明史》赞扬他:“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作为万历的启蒙老师,张居正用传统的师道尊严,用最严格的方法来教育万历。而在教学形式上,张老师大胆创新,把文字插入图片,让教学内容尽量生动活泼。而在教学思想上,朱翊钧同学喜欢书法。现在看来多么高雅的个人兴趣爱好,被张老师无情剥夺。说圣明君主以德行治理天下,艺术的精湛,对苍生并无补益。还列举古代的君主因书法而亡国的宋徽宗等人来规劝,把万历同学教育的服服帖帖。即使从今天来看一个职业政治家不应该有痴迷的业余爱好,只是张老师的教育方法有点简单粗暴了些。

读《万历十五年》感想之——万历皇帝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万历柔弱的性格比起他的老祖宗洪武帝和永乐帝的刚劲凶悍相比已经蜕变了。在完全顺从张老师的情况下和老师的感情反而更深了,似乎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师生感情达到极度密切的时候,张老师需要回家丁忧守制,无疑给万历同学带来巨大的不适。这次的挽留夺情是万历发自肺腑的。只是道德的标准,舆论的力量,使得朝堂又要经历一次狂风暴雨,这也使得大明的政治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和险恶。还导致万历在以后亲政时已无力调和君臣关系,而选择逃避。

张老师突然因病去世给万历以沉重打击,也给张居正的家人带来了巨大不幸。张居正的反对派们终于撕开了万历皇帝对张老师无限崇拜的心理防线。一浪高过一浪的清算,使张居正最终落得个抄家的下场。

感觉中国的政治斗争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在事件发生当中,各种批判,舆论像暴风雨一样摧枯拉朽。而一旦过去,又平静的像一面镜子,似乎那件事根本不从发生过。

就在张老师去世之后,随着万历皇帝大婚,一位红颜知己——淑嫔郑氏,完全征服了这位外表威严,内心柔弱的万历。原文说,她是在最适当的时机来到了他的生活,填补了他精神上的缺陷。在男尊女卑的皇权社会,郑氏能用特独立行的办法既能给万历以尊重,也能懂得作为帝王的苦楚,恰当的时候还能撒娇讥讽。每一点都恰到好处地击中万历优柔伤感而又容易冲动的心脏。

读《万历十五年》感想之——万历皇帝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种感情带来的毒副作用不是红颜祸水,而是另一更大的政治事件,立哪位皇子为太子这件事,贯穿了万历一朝。使得帝国的最高核心层紧紧围绕这一重大使命而坚持长期的斗争。在君臣争斗中,万历与郑氏的小团伙落败。大臣们的坚持好像是胜利了,但是却看不到胜利果实。

通过对故事梗概的梳理,又引申出一些思考。

万历是否是个好皇帝

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帝都给我们留下了独立而鲜明的印象。万历大致的成长轨迹是从小受到优质严格的教育。除了圣贤之书连喜欢书法都被看成末枝小节,任其发展就会使朝政不修,甚至有亡国的惨祸。勤俭节约,尊重师长,勤奋好学都是一个皇帝必备的美德。可是张老师似乎没有把自己的政治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自己的好学生,大概也是不敢教,致使万历在亲政后因能力不足而采取“鸵鸟政策”。万历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打分的话,最多能打三十多分。分析不合格的各种因素,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老师的责任,更有一群热衷吵架的大臣的原因。

从秦朝发展到明代,皇权政治发展的方向是君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被削弱。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发展到了极致,直接废除了丞相这个职务,一切国家大事自己亲自出手。而到了没有这个能力的皇帝那里,这一制度无疑是一把沉重的枷锁。万历皇帝没有这个能力,也无力面对。

奏章的力量

奏章是治理国家事务中向上沟通最重要的工具,同时也是一把锋利的置人于死地的匕首。不过奏章的这个技术活在御史言官的实践下逐渐形成套路,找到了奏章发挥作用的“钥匙”。先是由一方阵营的小人物不痛不痒的挑另一阵营的小人物的毛病。就像清风徐来,只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它让政治敏感的人物能感受到空气里充满杀机。当感受到危险的时候,危险超乎自己想象的力量扑面而来。接下来是更大阵势的奏章,罪名也变得触目惊心,一般都是列举十几个大罪状。而且吊诡的是这些罪状并无实际具体的犯罪细节,多数都是骄奢僭罔,谋逆篡位的大罪名加上不痛不痒的小证据。无论结果如何,接下来在天威震怒之时,各种刑罚开始轮番上阵,打屁股,发配边疆,凌迟处死。各种残忍手段似乎让每个人也包括受害者获得了某种快感,在那个时刻,神圣的道德感会让每一个有骨气的人傲气凛然。

悲剧何其多

在这里,每个人的下场都充满着悲剧色彩。现在我们习惯讲双赢。而在这本书中,感觉整个中国历史,都被浓浓的悲剧所笼罩。无论能臣还是武将,是忠臣还是奸臣,万历皇帝也不置身其外。

这种悲剧色彩我推测和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有关。中国人的共性是重道德,重礼仪,不崇尚冒险和创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日三省吾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人生成长的阶梯无不渗透着艰苦和悲情。

中华民族似乎把悲观情绪已经植入基因。我们的大陆文明从远古走来,灾难特别频繁,在长时间的生存中,要面临大自然各种威胁,水灾,干旱,蝗灾,地震。还有人为的战争,瘟疫等等。面对这些灾祸,人的求生本能和忍耐力就提出极高的要求。《1942》那部电影很好的揭示出在战争、干旱的双重压力下人的求生极限。在大量的生存压力面前,天然的选择必然是悲观的看待世界,并且也会悲观的对未来做出预测。

礼仪的强大作用

礼仪作为重要的国家事务,礼仪的作用一来修身立命;二来定国安邦。皇帝的重要职责是法祖敬天。效法祖宗,效仿想像中的那个神圣完美的祖先。敬天就是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去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祭司。这种行为本身会带有某种庄重感,把人们的精神面貌从粗俗带到高尚,虽然并未脱离蒙昧。对虚无的崇拜使得人们狂妄的心得到收敛,在社会稳定的时候显得极其重要。而在社会大变革时代,这些繁文缛节就显得蹒跚可笑。万历皇帝开始做这些礼节还有些新鲜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朝堂上时刻不停的在立太子这件事情的争吵下,万历皇帝倍感身心俱疲,从此开启了三十多年不上朝,不理国政的逃避生涯。这个朝代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像个病态龙钟的老人,不可逆转的走向没落。

延绵不断的历史往往稍加打扮又可以以似曾相识的面目出现。我们惋惜历史的脚步如此沉重,我们惊叹历史平静湖面下的暗潮翻涌,我们怅惘悲剧并未随风而去。

读《万历十五年》感想之——万历皇帝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北岛早年的一首诗写到: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万历十五年》感想之——万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