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有感:冯小刚还是那个冯小刚

《我不是潘金莲》有感:冯小刚还是那个冯小刚_第1张图片
冯小刚还是那个冯小刚——一个狡黠的生意人。

文/周九    图/网络

冯小刚三年磨一剑,《我不是潘金莲》未映先火,先后斩获国际A类电影节——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最佳电影“金贝壳奖”、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也称国际影评人奖)、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影片主演范冰冰亦凭此片荣获圣塞巴斯蒂安最佳女主角“银贝壳奖”,可谓风光无两。不少专业影评人也表示该片有韵味有思想,是近年来少见的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佳作,其形式主义的美学呈现,凸显了导演冯小刚在电影商业化领域成功之后不甘寂寞的野心和追求。不过,也有人认为,相比电影《集结号》和《一九四二》,冯小刚似乎又回来了,尽管表面上看《我不是潘金莲》与标签冯小刚风马牛不相及,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冯小刚还是那个冯小刚——一个狡黠的生意人。

与典型的张艺谋式文艺片不同的是,冯小刚不喜用新人,特别是在主要角色的选择上。作为一个以商业贺岁片起家的导演,其对电影的关注除了好看之外,影片能不能大卖,更是其首要考量。而为了保障票房,选择明星加盟无疑是一个名利双收的好手段。过往冯式电影的如鱼得水,在很大程度上也印证了这一点。尽管《我不是潘金莲》在主题、摄影、构图、场景布置、剪辑手法上有相当多的突破,让人为之眼前一亮,但还是没有摆脱此方面的窠臼。

原著作家刘震云和娱乐女王范冰冰的鼎力加盟,让整部影片俨然成了一个超级豪华的铁三角,似乎票房已不是大问题。但这样的安排,同样让外界对冯小刚的选角产生了不小的质疑,范冰冰虽然粉丝无数,可是她如此精致漂亮的形象,要去驾驭一个普通的甚至有些神经质的农村妇女,是否有些强人所难了。在后来的采访中,范冰冰也对当时冯小刚的邀请表示了诧异。也许,这就是商人艺术家冯小刚的取舍之道,与其曲高和寡,还不如在一片喧嚣浮华中,既赚了面子,又有了里子。鱼与熊掌兼得,何乐而不为。

同样,在影片整体叙事结构上,冯小刚也是颇费心思。历来文艺片似乎都有一个毛病,就是叫好不叫座,越纯粹的越是如此。它们要么太写实了,朴素地像棵大白菜。要么就太深刻了,以致大多数人都无法看懂。仿佛天生注定的宿命,一场孤独者的游戏。但冯小刚是不甘寂寞的,他世俗圆滑的本性,驱使他放弃了那种极端地选择。也许他内心也曾有某种心灵的悸动,不过,虚幻的理想终究拗不过强烈的现实,冯小刚不怕冒险,他只是暂时还不愿去直面那些失落的挑战罢了。

于是,在这场由刘震云构建地,充斥着人物与近景画面,通过诸多经典黑色幽默对白演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的荒诞派戏剧中,加入了一些特别的元素,比如冯小刚痞子气的段落独白,比如那些明快激扬的背景音乐。使整部影片看起来不再是一出舞台剧的翻版组合,同时变得更加流畅,让观众对其中的脉络和故事发展一目了然。但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些许争议。有人认为以独白和音乐的方式来串联一部有野心的作品,似乎显得有些庸俗,而且它们看起来和电影本身也存在着某些不和谐之处。不过,对冯小刚来说,也许这正是他想要达到的效果。一部电影,假如不能让大多数观众都看懂,那么即使它再优秀,也不是冯小刚要走的路。

在影片的最后,冯小刚彻底地回归了。它没有想象中地深刻,也没有留下任何伏笔,在抛出一个意想不到的包袱之后,实现了大团圆,就像以往贺岁片一样,皆大欢喜。秦玉河死了,官员们快活了,李雪莲醒悟了,观众也终于看明白了。原来这就是一场戏,它并不是要揭露什么,它想说的就是这么一件看似有趣的故事。

这让有些人很失望。恰如《大话西游》里紫霞仙子所说,她猜到了这开头,却猜不到这结局。纵观《我不是潘金莲》,不难发现影片明显地可以分成角色和行动彼此转换的前后两部分,在前半部分,李雪莲是被动的一方,其他政府官员是主动的一方,在后半部分,李雪莲变为主动,而其他政府官员变为变动,与之相呼应地,李雪莲前面成功了,按理她后面应该是要失败的。但冯小刚选择了圆满,他不要那种歇斯底里的戏剧张力,相比于悲剧,他还是更喜欢喜剧一些。

世界上最难战胜的人还是自己。在《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中,冯小刚的努力是看得见的,他力图呈现地,是一个全新的冯小刚,一个在艺术道路上不懈追求的电影人。无人可以否认他对电影和艺术的热爱,也无人可以否认他对中国电影事业的巨大贡献,但冯小刚还是那个冯小刚,活在生活里,像条游泳的鱼,他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也知道怎么去要。如果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大可重温一遍《潘金莲致王健林先生的一封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是潘金莲》有感:冯小刚还是那个冯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