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7-传承-5月16日

看过《百鸟朝凤》出来,影院里的气氛和别的影片差异迥然,或许也是我个人情绪影响,总觉得大家都变的沉重了,失掉了往日叽叽喳喳的兴奋劲儿,那时我在想,这些人是因为真的沉重还是因为真的无聊?

但大约还是因为沉重。因为同行的舍友问我,明明西洋乐也是上百年传承下来的,为何人家的音乐就能经久不衰,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日渐衰落?说实话,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我本身听交响乐就很少,我偏爱中国风的曲调和乐器。虽然小时候学的是钢琴,但当我长大了能够自主选择的时候,我还是跑去想学扬琴和二胡。所以我从未有过国外的乐器能够百年传承而中国的却要失传了这个想法,但是这个影片还是引起了这个话题,今天姑且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吧。

先说传统文化这个大概念,因为这个概念真的太大了。华夏文明五千年,五十六个民族要留下多少宝藏,又要失掉多少呢?单从数量上来讲,这是个数不清楚的概念。那么西洋乐有多少年的历史呢?整个古希腊、古罗马有多少文明流传至今呢?这其中,文化又剩下了多少?这些剩下的文化中,始终融入人们生活的又是哪些?或许于我们来讲,唯一还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大约就是春节了,那如此说来,西洋乐大概也是为数不多的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文化,这么看来,单就乐器文化去比较文化传承,还不够客观。

那么我们就来单独说一说乐器文化,特别是这部影片的中心,唢呐。这是个很神奇的乐器,因为当一只唢呐自己被吹响的时候,声音很打动我。但是当一群唢呐加上鼓声和其他的时候,我很想立即叫停。同样的道理,其实是适用西洋乐器的,因为人类的心脏对鼓声很敏感,鼓声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效果。唢呐本身就是音色高昂的乐器,再加上鼓点,若是在开阔的场地还好,在有限的空间内,很容易让人产生反感。而西洋乐器大约是因为材质的缘故,以低沉厚重为主线,更符合人类心脏所能承受的频率。

但是唢呐就因此该消失么?这倒不一定。只是或许,游天明该思考的,是如何让唢呐在其他地方重生,而不是一味地只认准红白喜事。影片里突出了这一点,也突出了焦三爷比游天明更懂唢呐的一点。那就是焦三爷已经病重到就剩两个月的寿命了,他卖了牛要给游天明置办一套新家伙,这时候游天明他爹带来了一个男人,说他是县里文化局的姓付的正局长。邀请游家班去城里录制一曲唢呐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游天明在那边还懵里蒙登,这边焦三爷大喊,答应他们天明,把他们都叫回来,给他们吹一曲,答应他们!所以游天明去了西安,但是当他和妹妹和蓝玉在城墙上讨论还要不要吹唢呐的时候,一曲百鸟朝凤响起,寻声望去,看到的确实两位年轻姑娘,向吹唢的大爷跟前的碗里放了几个硬币。

游天明不懂了。为什么过去焦三爷是坐在太师椅里以座上宾的身份吹百鸟朝凤,甚至孝子贤孙为了请焦三爷为长者吹一曲百鸟朝凤能跪倒一片,而如今,百鸟朝凤在历史悠久的城墙上,只能换来稚嫩姑娘手里的几个硬币。世道确实变了,所以他也该变化。唢呐如果是吹给自己听的,那么既然在红白喜事上已经存活不下去,就要去找能让它存活的土壤和方式,如果心中还有唢呐的精神,就不怕随着时代的变迁,唢呐不能变的更好。传承不是墨守成规,是在秉承精神的同时,如何让其一直延续。在人类身边,唯一不变的大概只有感情,文字、生活方式、物品、习俗都会变化或者失效,但是感情与共鸣,是能超越时间与空间,将人连接在一起的东西,所以,只要游天明心里还有焦三夜传授给他的唢呐精神,唢呐就不会断在他手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077-传承-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