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我的西方家人教会我那些事

2年前这个时候,我第一次去做沙发客,Eliza和Andy是我的第一个Host,也是至今为止遇见的最好的Host,也是因为这一次的相遇,我们竟然成为了家人,而他们的家也成为了我在英国的家,随后的两年,我便有了经常串门的“借口”,即便是过去一年搬来了伦敦,也基本保持每个月聚一次,这不仅缓解了我的思家之苦,更让我感恩的是,他们潜移默化教会我的那些事。

 对待人和动物,都要懂得静观其变

自己天生就有些急性子,以前在国内更甚,做什么都是冲冲冲,走路也是“凌波微步”,大多数时候,也更愿意处于非常主动的一方。之前每次到朋友家,喜欢逗他们的猫咪Voldak玩,尤其喜欢突然蹦过去,吓唬一下他,或者快速移动一根羽毛来挑逗他,在国内逗猫玩都是如此,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每次看着猫咪被我吓得四处乱窜,就乐呵得不行;直到有一天,朋友让我看窗对面屋顶的小鸟,我正要移动身体,Eliza拽住我,让我不要动,轻声的说:“Jing!Slow down,don't move,she will be scared away!别动,慢一点,她会被吓跑的!”我困惑的问:“We are so far away from her, will she still notice us?我们离的这么远,她也能感知吗?”“Yes, she will,they are sensitive animals.会的,他们都很敏感的。”

这两年,我的西方家人教会我那些事_第1张图片
朋友是丁克族,Voldak是唯一的孩子

之后,我们从鸟谈到了Voldak。或许,朋友早就想跟我说Voldak的事,刚好找到机会了,O(∩_∩)O哈哈~Eliza说,跟猫玩的时候,千万不要动作太快,或者去惊吓他,因为他们是一种非常慢节奏的动物,尤其Voldak,在我们家被宠溺坏了,特别慵懒,你的动作太快或者突然吓唬他,他会适应不过来,眼睛会睁得圆圆的,瞳孔放大,甚至全身毛都竖起,这种状态下,他跟你相处会感觉紧张,就不愿跟你玩了;其实跟人相处是一样的道理,某种意义上,人也是一种动物,比如你遇见一位喜欢的男孩,不断给他发短信,可他总是不回复,你会非常生气,但或许对方也是一种慢节奏的性格,你的太主动让他感觉有种“紧张胁迫”感,这个时候,你中止联系,sit back,反而会赢得主动权。总之,对动物对人都一样的道理,主动并不是不好,只是要考虑到对方不一定拥有跟你一样的节奏,静观其变,让自己沉稳下来,多去观察对方的反应再做出行动,很多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多学一门技能,永远都不嫌太迟

我的朋友夫妇二人,十年前来到英国,在此之前,在自己的本国身居要职,每天状态都在应付各种社交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生活无暇顾及太多,加上他们不愿遵从父母加入XX宗教信仰而被身边群体视为异类,与父母关系一度陷入僵局,最终决定移居英国,为了有更多自己的时间享受生活,去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尤其是拥有一致的假期时间去旅行,他俩各自选择了一份“不算工作的工作”,虽然目前工作远远与他们能力不相配,也丝毫不能用来可以实现自己事业抱负,还是夜班,但却给了他们每周四天连休(不同公司却时间一致)的机会。和其他同事利用上班不忙的时间唠嗑或者发呆不一样的是,他们总是利用这些零碎时间去读书,去看视频培养新的兴趣和技能,每一次拜访他们,他们都会跟我分享自己最近又在尝试一种新的东西,或者正在学自己一直很想学的技能,想想自己总是以年纪大了,没时间为借口,迟迟拖延去学自己想学的东西,着实自渐形秽。

这两年,我的西方家人教会我那些事_第2张图片
这是朋友自学的水彩,第一次画呢!

这个世界上,存在两种类型的人,第一种类型的人随着岁月而越长越年轻;第二类种型的人如果不改变生活方式,到45岁就老了。很多时候,年纪和时间真的并不是个大问题,在于有没有挑战“安于现状”的心态,有没有去专心于心智,让自己仍然有继续成长的部分,只要肯去试,愿意向前,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会太迟。

 做工匠手工活儿,是情趣更是生活

如果不是认识朋友一家,我想我永远不会这么深刻体验自己动手装修房子的感觉,不会知道英国B&Q连锁家具建材超市的强悍,清晰的陈列布局和“一站式”购齐体验让人惊叹。一直都听说西方人动手能力非常强,却没有个概念。在我的记忆里,从小到大都没见过爸妈做过刷墙,安装家具等,在我的认知里,这些活儿是请人来完成的,自己来做完全束手无策,回想自己,生活里除了学习对其他技能一片空白。而亲眼见到朋友如何把手工活儿一样一样做得妥妥的,小到制作一把凳子,大到完成房屋装修都可以自己来做,更不用提修车、组装家具、装电器、打理花园这些事儿,都是家常便饭。

当我问朋友他们是怎么学会的,朋友说,他们从小就跟在父母身边观看帮忙,从递工具等打下手的活儿,到最后独立完成整套流程,这一点一滴早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当然也有人会说,国外工费贵,请不起人来做呀!不否认的确是个原因,但更多是西方人从小灌输的教育不同,不管是男孩女孩,从小家庭就鼓励做做手工活儿,就像Eliza,从小就喜欢捣鼓小东西、小物件,自己动手制作,虽然是业余爱好者,但在工匠精神这块,丝毫不逊色专业人士,不贪多,不求快,慢工出细活,还常常想出一些“奇怪”的点子,例如买一台老掉牙的纺织机,把Voldak落了一地的毛收集起来,织成漂亮暖和的袜子(小伙伴都惊呆了!)。

这两年,我的西方家人教会我那些事_第3张图片
这个不是羊毛,是猫咪毛

始终怀抱包容心态,积极接受生活的“惊喜”

朋友算是资深沙发客了,但如今慢慢更愿意做host,而不是guest,因为沙发客的旅行方式有时候并不舒适,毕竟住宿条件不是自己能把控的,随着年纪的增长,更希望在自己的预算内去享受更好的旅行条件,但是不变的是,每去一个地方,都尽量像当地人一样的去感受这座城市,避开游客多的地方,去当地人喜欢休闲的去处,如今,除了非洲和中国还没去过,其他几大洲都走过了,或许这么多年来,旅行给他们带来的太多非同一般的经历,让他们遇见太多特征迥异的人,加上,他们原本对历史政治文化就有浓厚的兴趣,与他们聊天,能从中国的魏国兵器,聊到朝鲜核导弹事件,从非洲部落用牛尿洗头,聊到双性恋,尺度可大可小,换做以前,我可没法聊这些,现在越来越不大惊小怪了,而且一起非常淡定的互相争辩,这个世界本来就生存着各种奇葩,包括我们自己,也是奇葩,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没有所谓的对与错。

当然,旅行中,并不总是顺利,Eliza说自己曾骑摩托旅行,发生车祸,左腿至今还有一颗钢钉在里头,身上也有很多伤疤,但依旧不能阻挡她摩托飙车的爱好;Andy说,虽然现在的工作远远不能称为工作,只能算是赚钱的工具,但有得有失,他一直都是快乐的去对待,因为生活有更多美好的东西值得去探索。

由于篇幅有限,朋友教会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我不知道与Eliza和Andy的缘分,还能有多久,但是感恩他们教会我的点点滴滴,这辈子,能在异国遇见这样交心的朋友,也算人生没有遗憾了,永远无法忘记,在自己最孤独难熬的时候,是他们说,Jing, anytime, here is your home, you can come and stay as long as you want, because we are a family.不管什么时候,这儿的大门都是向你敞开的,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两年,我的西方家人教会我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