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废话一段

最近两年读了还算不少的书,但多数属于读完就丢的状态。曾寄希望于电子书的笔记功能,才发现那个是更大的坑。思来想去,还是用笨办法好一些,为自己读过认为不错的书写一篇读书笔记,于是有了此设想。

预计每篇文章会有以下几个部分:这本书讲了什么,聊聊自己的感受,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三个部分,其它。

这本书讲了什么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是余华出的一本杂文集。文章内容跨度较大,包括社论、作者对自己所写小说的解释、游记、为他人做的书序、介绍自己的文学之路、亲子文章等等,其实内容是比较杂乱的,但每篇文章都较为有趣,其实蛮适合碎片阅读的。我花了一周左右读完,然后自己喜欢的那几篇文章又再读了几遍。

我对这本书的感受

1.不得不说,余华讲故事能力真的很高。例如余华讲了《活着》,有人读出了生命无常、有人读出了人生无奈,甚至有个朋友对我说读出了对生命的热爱!所以就算是一篇很短的文章,他也会将这个故事叙述的十分完整。但他也仅仅是在讲这个故事,推荐语中所说的“以戏谑的文笔戳穿生活表象”我是真的没有get到这个点在哪。举个例子说,《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这篇文章余华举了护照引发的不安全感、中学生堕胎、GDP和人均GDP、大城市和西部城市和市民的差距等例子来证明:发展不平衡,生活不平衡,我们生活在巨大差距里。

首先,不是所有北京孩子都可以过生日买一架飞机作为礼物的,也不是所有的女中学生堕胎会有4个男生去认领一样(堕胎最多的还是已婚女子),拿个案去推现象本身是个不靠谱的行为。每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会带来发展的不平衡,一味追求平等其实是最不平等。如果一个亿万富翁的孩子跟一个西北地区的孩子的梦想是一样的,那才是最恐怖的事情。

读完这篇文章,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新闻编辑室》里面的情节,那个小姑娘说了句“为什么美国是这个世界上最牛逼的国家?”,然后一个逗比来了句“Freedom、freedom and let’s keep it that way”一样。

传说中的戳穿生活表象是什么?就是最后那句“因为我是个病人”吗?那这个结论也太水了吧!真心的吐槽无力。

2.这本书让我见识到了一个真实的余华

我读了三遍《活着》,当我在读第三遍《活着》的时候,我一直对作者的那个“我”很好奇,到底“我”是以什么姿态去看待富贵的一生呢?后来我一直在想,“我”最大的意义就是听富贵讲完他的一生,然后听着他的放牛歌,看着他远去。细想起来,这个“我”真的很冷静、没有温度的冷静。。。

但这本书不一样,我看到了作为球迷的他、作为文学迷的他、作为父亲的他。看着那几篇日记,我真的笑的很开心,因为我觉得我见识到了一个另一面的余华,他更真实了、没有那么高高在上、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他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

印象最深刻的三个故事

  1. 《奥克斯福的威廉·福克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甚至会被称之为mentor。所以有人会去奥马哈、有人会去加利福尼亚、有些人会去帝都看水晶。但令我很好奇的是,余华在自己文字里无法抑制的自豪感与喜悦感,那样的文字就像是大雄在介绍哆啦A梦一样,“一九九年的时候,我有一个月的美国行程,其中三天是在密西西比州的奥克斯福,我师傅威廉·福克纳的老家……”。

其实我觉得喜欢这篇文章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很无知,我根本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是余华的故事能力非凡,尤其最后那句“加西亚·马尔克斯”简直是点睛之笔,如果国内有人做个《威廉·福克纳文集》,余华这篇做软文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1. 《失忆的个人性和社会性》

选择这篇还是《大仲马的两本著作》着实让我纠结了一段,思来想去,大仲马那篇是我认同他所说的,《基督山伯爵》绝对是最适合的经典文学入门书,当然了我做不到他11岁儿子那境界,11岁的时候还是灌篮高手更适合我。所以我算是赞同观点更多一些,而非印象深刻。

说回《失忆》,它算是余华的读书笔记(至少是我理解的),在余华推荐了那么多本书中,《失忆》应该是真正打动我,让我有想读欲望的书,我对他描述的《失忆》的故事着迷,女性的头发那段也让我喜欢不已,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失忆的社会性”。和平奖的吐槽让我想到了穹顶之下,钓鱼岛那段就更是如此了。

  1. 《写给儿子的信》

这本书里所有关于余海果的故事我都很喜欢,这件事细想起来其实蛮诡异的,毕竟我尚未娶妻生子、也暂无此打算。《写给儿子的信》这篇是我读了最多遍的,喜欢文字里充满对儿子的宠溺、喜欢那些对儿子的期盼、喜欢那个有温度的余华。

每次看到那句“我们一生所做的最重要的选择,不是你爸爸选择了小说,你妈妈选择了诗歌,而是十三年前,在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长廊里所做出的那个选择’我们要这个孩子。’尽管那时我们还没有做好要孩子的准备,但在那个流淌夏日阳光的长廊里,我们伸出手接住了来自天堂的孩子,那个孩子就是你,我们叫你余海果。”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想吐槽:为毛是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啊!以上是玩笑。

每当我看到上述那段话的时候,我都会再翻一下书名:《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虽然余华的杂文致力于控诉这个社会的不公,但选择《写给儿子的信》就像是点睛之笔一样。

是的,那个写出《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的余华对生命是热爱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一本书-《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