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 《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 20161119—

这本《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源自索甲仁波切的现代心灵经典畅销作《西藏生死书》,以每日一段心灵感悟,传递来自西藏的活智慧。

No.4 《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 20161119—_第1张图片
《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

1.

在教禅坐时,我常在开头就说:“把你的心带回家,然后放下,放松”。

把你的心带回家,意思是通过专注的修习,把心带进安住的境界。其深意是把你的心转向内在,安息在心性之中。这本身就是最高的禅定。

放下就是把心从执着的牢狱中解放出来,因为你认识到一切痛苦、恐惧和挫折都来自执着心的贪欲。在比较深的层次里,由于你越来越了解心性而产生的体悟和信心,可以启发深广而自然的宽容心,让你解脱心里的一切执着,让心自在无碍,在禅定的启发中融化。

最后,所谓放松就是心要宽广,放松心情。更深一点来说,放松你自己,进入真正的心性,也就是本觉之中。这种唤起的过程,藏文的意思是“在本觉上放松”。这就好像把一撮沙倒在平面上,每一粒沙都自动安顿下来。这就是你在真性中放松的方式,让一切思想和情绪自然地平息,融入心性的状态中。

2. 

当你认真观察,就可以发现万物本身并非真实存在,这种非独立存在,我们称为“空性”。让我们来观想一棵树。当你想到一棵树的时候,就会想到一个明确的物体。在某个层次上,就像海浪一样,树确实是明确的物体。但当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树可以化解成一个极细微的关系网,延伸到整个宇宙。落在树上的雨,摇动树的风,滋养树的土壤、四季和气候,乃至日月星辰之光芒,都构成树的一部分。当你继续想下去,就可以发现宇宙间的一切都在成就这棵树:任何时刻,树都不能独立于其他事物;任何时刻,树的本质都在微细变化中。这就是我们所谓一切皆空,一切皆无法独立存在

3. 

藏语称身体为“lü”,意思是“留下来的东西”,像行李一样。每次我们说“lü”的时,就是在提醒自己,我们只是旅客,暂时住在此生和此身。因此藏族人并不以全部时间改善外在环境,以免让心分散,他们够吃、够穿、有屋住就满足了。如果我们继续像目前这样,埋头苦干追求物欲,就会六神无主,失去人生的目标。旅客住进旅馆之后,如果他们神志正常的话,会重新装潢房间吗?

4.

执着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因为无常让我们感到痛苦,即使一切都会改变,我们还是死命地执着。我们害怕放下,实际上是害怕生活,因为学习生活就是学习放下。这就是我们拼死拼活去执着的悲剧性和嘲讽性:执着不仅不可能抓住什么,反而会带给我们 最想要避免的痛苦。

执着背后的动机也许并不坏,希望快乐也并没有错,但我们执着的东西本质上无法执着。藏族人说:“同一只脏手不可能在同样的流水中洗两次。”又说:“不管你多用力,沙还是挤不出油。”

5.

身为佛教徒,我视死亡为自然的过程,只要我还活着,就得接受死亡必然会发生的事实。因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就没有理由担心了。我喜欢把死亡想成衣服穿破了要换件新的,而不是最终的结束。然而,死亡是无法预测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或怎么死。因此,在死之前,要做好事前准备。

6.

大圆满教法认为,你的见和你的姿势应该像山一般。见,就是对心性的了解和体悟,也是带入禅定的见解。因此,你的见可以转换并启发你的姿势,从坐姿中表达出你整个存在的核心

因此,你要坐如山,像山那么稳固、坚定与雄伟。不管狂风如何吹袭,乌云如何翻滚,山还是泰然自若。像山一般地坐下来,让你的心升起、飞跃、翱翔。

7.

禅坐中,无论生起怎样的思想和情绪,就让它们生起和消退,像大海的波浪一般。不管你发现你在想些什么,就让那个思想生起和消退,不要加以限制。不要紧抓它,喂养它,或纵容它;不要执着,不要让它具体化。不要随着念头跑,也不要迎请它们;要像大海看着它自己的波浪,或像天空俯视飘过的云彩。

很快地,你会发现,思想就像风,来了又去。秘诀是不要去“想”思想,而是要让它们流过心,不在心中留下任何痕迹。

8. 

佛陀安详而庄严地禅坐,天空就在他的四周上方,好像在告诉我们:禅坐时,你的心要像天空一般开放,而保持在当下,立基于大地。天空就像是我们绝对的本性,没有止境,无边无际;大地则如同相对的实相,凡夫心。我们坐禅时的姿势,象征我们连接着绝对与相对、天空与大地、天堂与人间,就像鸟的双翼,融合了我们如天空般的不死心性和虚幻有限的凡夫心地。

9

当我们死亡的时候,万般带不去,尤其是我们如此钟爱、如此盲目依赖、如此努力想活下去的肉身。而我们的心也不见得比我们的身可靠。只要观察自己几分钟,你将发现,心就像跳蚤般跳来跳去;你将发现,念头会无端地冒出来。我们每一秒钟都被混乱席卷,沦为善变心的牺牲品。如果这就是我们唯一熟悉的心识,那么在死亡的那一刻还要依靠它,就是一场荒谬的赌博了。

10

在某些时刻,某些地点,你必须把某些事看作真理,但如果你太过于执着,当真理真的来敲你的门时,你就不懂得把门打开了。——佛陀

(阅读至134页)

你可能感兴趣的:(No.4 《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 2016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