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爱情会在人类中存在?

这是看 《爱的艺术》的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本书的写作风格充满了哲学论述 ,所以阅读颇为难懂。)

爱是一门艺术

作者认为,在传统的对爱情的观念之中,大部分人认为爱情一无科学,原因是存在三个误区:
** 1.他们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这样子他们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自己变得值得被人爱。
** 2.他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
这样子他们认为爱的关键是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产生这个想法的原因是现在自由婚姻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普遍接受,这种新方式必然会大大提高爱的对象的重要性,而不是爱情本身的作用意义。
** 3. 他们认为爱情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
大多数爱情源于性的吸引力,而这种类型的爱情本质就不可能持久。

作者紧接着提出论点,认为爱情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爱情。那么如何学习呢?掌握理论,掌握实践。表示本书的内容结构也是如此。

爱情的存在

作者在书中谈论的爱情是以人为基础,将动物的爱情归于本能的范围。

作者认为,人最大的需求就是克服TA的孤寂感。
作者在书中关于上述论点的阐述:

孤独意味着与外界没有联系,不能发挥人的力量,意味着一筹莫展,不能把握世界、事物和人;意味着世界把我淹没,而我只能听之任之。所以孤寂是引起强烈恐惧感的根源。

我认为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说清楚为什么人最大的需求就是克服他的孤寂感。我的观点是,孤寂感的需求最开始来源于人的群居动物属性。在群居动物中,必然存在着社会性。也就意味着你要与外界打交道,孤寂感就是缺乏社会性的表现,所以人们是极力避免的,将对孤寂的恐惧深深的写进了基因里。

弗洛姆认为,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内心最强烈的追求,而结合的纽带就是爱,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性爱、母爱。

在母亲怀孕后,怀孕的母亲同胚胎之间的关系,既是两体,又是一体。他们相互需要。

成熟的爱情则与上面提到的母爱相对立,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爱情的积极性在于,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这个“给”不是放弃或者自我牺牲,而是力量的最高表现,“给”比“得”带来更多的喜悦,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爱情的积极性除了给之外,还有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弗洛姆认为,真正的爱情存在是因为三个基本原因:
1.克服人的孤寂
2.实现人与人的结合:认识事务和生命的奥秘
3.生物性上的阴阳结合

在婴儿刚生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目前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和食物。这一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于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八岁之后,他们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在他们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从爱的最初阶段到成熟阶段还会持续很多年。

孩童式的爱情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从婴儿出生开始,与其爱的对象首先是母亲,这个时候婴儿必须完全依赖母亲才能存活,后来婴儿开始学会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

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区别是,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需要孩子通过努力表现换取的。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与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知道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各种困难。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成熟的过程。

爱的几种表现形式

博爱

博爱是对所有人的爱,特点是这种爱没有独占性。

母爱

母爱是无条件的爱。基于母爱这种忘我无私的特点,母爱一直被看做是爱的最高形式和最神圣的感情。
针对母爱最重要的动机,作者认为,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性爱

性爱的特点是要求两者实现完整的合二为一,而且具有独占性。
弗洛姆认为,只有没有爱情的基础,性爱
只是一种生理上的满足。

自爱

自爱不是自私,自私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导致了他会通过各种其他的满足来弥补自己缺乏爱的能力。自爱和爱别人也并不互相排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爱情会在人类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