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凌宗伟老师的一篇文章《将设计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凌老师用自己两次讲《变色龙》这一课的手记,来说明一个道理-------即便是同样的一篇文章,在不同的背景下教学设计也是不相同的。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比较多,我花了两天的时间,才大体把凌老师的讲课思路理解。
一:教学设计要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这个内容给我的启发很多,我也想考虑教学设计,主要是考虑我们的考点是什么,然后根据考点进行讲课,感觉考点之外的东西都不重要,但是现在看到凌宗伟老师的这个内容,我忽然感觉自己真的是一个不合格的老师。
在现在的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老师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是很难以考核的,这也就导致很多老师不愿意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上浪费时间。而且在这上面花时间,如果导致成绩不理想的话,很容易招致方方面的质疑。与其如此,到时不如本本分分的带着学生做题背书整理一套答题的技巧来的实在一些。说的残忍一些,在中高考成绩面前,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基本没太有人关注。
凌宗伟老师是特级教师,他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他站得高,他站在了语文教育的最高点上往下俯视,所以他看的清晰。我只能站在最低点上抬头看,所以我眼前迷茫。如果说前3篇文章,让我懂了教育家们是如何进行备课的,那么这篇文章就让我名表了要从学科的最高点进行考虑,才可能会做出一个合理的教学设计。
二:语文学科特质地位和课程目标
(一)语文学科的特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语文学科的地位
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1:能力:要培养学生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语言: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3:方法: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作用: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5:学习方法: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凌宗伟老师的教学设计,有一部分是出自对语文学科的考虑。因为他能考虑到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学科的地位和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所以他才会制定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跟他相比,我觉得自己有很多的不足,我感觉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用心的,但是我却很少会考虑到语文学科的能利用语言方法和作用,可能也就是因为对这些东西的考虑的不够充分,所以才导致了语文课堂的死板。我想这应该是我在雨后的语文教学中需要特别留心的一个问题-------语文不仅仅是学出来考试的,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学习其他学科,为他们的终身发展负责任。
三 苏教版本《变色龙》备课过程。
(一)多角度分析课文
1:看课文所处的单元位置。
(1)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单元《小说之林》。
(2)单元导语:阅读本单元的小说,你可以更好的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小说的表现力非常强,三言两语便能写或一个人物短短几百字便能折射一个时代。
(3)重要性: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不是精读课文。
2课文后“探究 练习”
(1):《变色龙》既写出了任务的变化,也写出了人物的变化,通过变中不变的方法来分析学过的人物,
(2):本文的外貌描写中突出了一件始终伴随着的军大衣,请问这个细节有什么作用?
(3):比较两个句子,思考它们在表达上的细微区别。
(4):分角色朗读课文。
3 课下注释的角度
(二)教学设计
1:直接导入。知道变色龙吗?说说看。【负责课文导入】
2:阅读思考:浏览课文看看小说中的情节是怎样围绕变化展开的?【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结构】
3:问题探究:
(1)警官为什么前前后后一变再变?
(2)如果你是警官,你会不会同他一样?
(3)你觉得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4:组织讨论:你觉得参考资料中对于警官的分析有道理吗?
5:文章拓展:阅读《一个小公务员之死》。讨论警官奥楚蔑夫与小公务员有没有相同之处?
6:课后作业: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以及契诃夫的其他作品。思考: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告诉了我们什么,对于这类小人物该如何对待?
(三)这一节教学设计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1:【学科特点角度】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来打造以下两个环节。
(1):问题探究:
(A)警官为什么前前后后一变再变?
(B)如果你是警官,你会不会同他一样?
(C)你觉得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2):组织讨论:你觉得参考资料中对于警官的分析有道理吗?
2:【课程目标角度】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
(1):文章拓展:阅读《一个小公务员之死》。讨论警官奥楚蔑夫与小公务员有没有相同之处?
(2):课后作业: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以及契诃夫的其他作品。思考: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告诉了我们什么,对于这类小人物该如何对待?
3:【教材角度】单元要求和课文的探索练习
(1):阅读思考:浏览课文看看小说中的情节是怎样围绕变化展开的?【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结构】
(2):问题探究:
(A)警官为什么前前后后一变再变?
(B)如果你是警官,你会不会同他一样?
(C)你觉得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4:【课下注释角度】
(1):组织讨论:你觉得参考资料中对于警官的分析有道理吗?
(2):文章拓展:阅读《一个小公务员之死》。讨论警官奥楚蔑夫与小公务员有没有相同之处?
四 人教版《变色龙》备课过程。
(一)多角度分析课文
1:看课文所处的单元位置。
(1)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单元。
(2)单元导语:嗯,学习本单元要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方法。
(3)重要性:精读课文。
2 课文前提示
狗的主人究竟是谁?随着变化的不断变化,警官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这篇小说给我们的笑声,也让我们思考,或许我们还能在现实中看到这种人的影子。
3 课文后“探究 练习”
(1):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这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本文中奥楚蔑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2):嗯,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体会讽刺小说这种写法及作用。
(3):嗯,依据课文内容画漫画或者制作电脑动画,也可以编演一出话剧小品,
4 课下注释的角度:跟苏教版相同,
(二)教学设计
1:直接导入。多媒体呈现几张变色龙的图片,要求同学们说出他们为什么会变色。【负责课文导入】
2:揭示课题。
3:阅读分享:呈现4张与课文有关的漫画,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张,分享一下相关的情节,并且说一说你从这个情节中看到的奥楚蔑洛夫是怎样的一个人?【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结构】
4:问题讨论:
(1)课文中有哪些细节值得回味?为什么?
(2)为什么会将变色龙与奥楚蔑洛夫联系在一起?
5 问题探究:
有人说这篇文章写于1884年当时的沙皇,俄国为了强化反动统治,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嗯,沙皇的警察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而变色龙这篇文章反映的正是这一现实,请各位同学思考一下你的想法。
6:文章拓展:阅读《一个小公务员之死》《装在套子里的人》,思考: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告诉了我们什么,对于这类小人物该如何对待?
(三)这一节教学设计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考虑到这篇文章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将一个重要的目标定在批判性思维的引导上,希望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实现培养学生语感,发展思维,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的课程目标,。让学生以批判的精神看待教材,对待别人的理解。
五:两份教案的对比
变换:
(一)【导入部分变化】:
(1)你知道变色龙吗?
(2)出示变色龙的照片,让同学们说一下为什么会变色?
(二)【文章结构分析的变化】
(1)让学生思考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围绕变化展开的?
(2)呈现4张漫画,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张分享故事情节,并且说一下情节中的人是怎样的。
(三)【问题探究的变化】
(苏教版)问题探究:
(1)警官为什么前前后后一变再变?
(2)如果你是警官,你会不会同他一样?
(3)你觉得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人教版)问题探究:
(1)课文中有哪些细节值得回味?为什么?
(2)为什么会将变色龙与奥楚蔑洛夫联系在一起?
在苏教版设计的时候问题比较清晰,但是在人教版设计的时候问题有些模糊,相比而言,我更喜欢第1个。
(四)【组织讨论环节变化不大】
(1)你觉得参考资料中对于警察的分析正确吗?
(2)有人说沙皇俄国统治时的警察趋炎附势,你认为正确吗?
(五)【课外拓展环节几乎一致】
两个版本的课外拓展都是让学生去读《一个小公务员之死》《装在套子里的人》,思考: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告诉了我们什么,对于这类小人物该如何对待?
六:写在最后的总结
这篇文章从开始看到完成这篇文章的写作前后用了三天的时间。虽然凌宗伟老师一直在强调这两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是不相同的,但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它们之间的区别其实有限,教学步骤几乎一致。
这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是——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然后作出慎重的取舍。我以往在备课的时候,参考的考点往往就是教学参考书以及一些辅导资料,这些东西让我在学生考试的时候,能够比较精准的把握住一些试题。但是当我再讲一节公开课的时候就会非常的吃力,。
以后我在讲公开课的时候也要尝试着从学科特点,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条件,学生学习的现状等诸多方面去考虑,相信只要自己能够按部就班的去做的话,也会有些收获!
2019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