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马云的一句话火了:双11不赚钱,就想给大家带来快乐。
小伙伴们纷纷表示,一天卖1682亿还不挣钱,马爸爸,你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小编说句公道话,或许这次大家真的误会他了,事实上,咱们只看到卖了多少,却没想过阿里往里搭了多少钱。
昨天有媒体曝出,阿里在智能音箱“天猫精灵”这一个产品上就亏了4亿。虽然战果很给力,卖了100万台,但它原价可是499元,双十一期间却只要99元,可以说是“白菜价”了。
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烧钱”、“赔本赚吆喝”,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我先问个问题,你了解智能音箱吗?憋告诉我它跟蓝牙音箱一样啊,我真的会打人的。
这么说吧,蓝牙音箱的卖点是音质,而智能音箱的卖点是“语音交互”,它能播报天气、点播歌曲、上网购物,甚至能控制智能家居,比如打开窗帘,提前让热水器加热等等。
国内市场尚未打开
这两年,国外的智能音箱市场已经被亚马逊Echo、谷歌Google Home和个月上市的苹果HomePod打开了,光是亚马逊在今年7月份的会员日,Echo销量就突破了千万台,更是引爆了市场。
而反观国内,小米、百度、阿里却有这样那样唱衰的声音,去年一整年全部智能音箱加起来才卖6万台,今年截至8月份也才10万台。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国内市场打开这么难?
第一,语音技术不同。Echo是全英文识别,而汉语本身就难,再加上什么方言、语速、说话习惯,别说它了,很多人都听不懂地方方言,你这不是难为它嘛。
第二,用户基础不同。
出门问问曾经对中美两国做过调研,发现美国80%的受访者都知道智能音箱,而国内仅有15%~20%听说过。
第三,价格。
不论是国外700元左右的Echo、2000多元的苹果Home Pod,还是国内799元的叮咚智能音箱、999元的问问音箱Tichome,价格都不便宜。
而国内小伙伴顶多也就能接受500以内的,所以不讲价自然没有高销量。
第四,内容。
很多大的内容商的用户都是上亿的,可现在智能音箱的销量最多也就100万,所以,在他们和智能音箱的API接口适配的时候,内容上要考虑性价比、时间投入成本,或许不想在这浪费太多精力。
所以喽,为了博出位,提前占领市场份额,阿里才会“大杀价”,当然,更重要的是收集数据来改进下一代产品,也可以说是花钱买数据。
不过,“降价补贴”+“会员策略”这个套路也是复制粘贴了当年亚马逊走过的路,从最终效果来看,100万台的销量还是可喜可贺的。
离引爆市场还差多远?
和国外的成熟市场相比,百万台销量也只是拿到了“入场券”,只有像Echo突破千万级销量,才算是“引爆市场”,而突破口就在于找到用户场景的痛点。
这点也是小编认为的关键点,外国一般客厅、厨房都很大,很开放,适合远场语音交互,可国内就不一样了,而且音箱在歪果仁看来是很大的消费品类,而国内的普及率不足20%,就更别提什么智能音箱了。
再有,这次阿里的百万销量之后,如果后续没有烧钱的、砸钱的“金主”,或者阿里自己没有大力跟进,那恐怕今天的成绩也只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