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稀缺心理”束缚

前些天马云的无人超市和刘强东的快递机器人刷爆了整个网络。看到这些讯息,我不禁感慨第四次电子信息革命已经揭开帷幕。然而,这样爆炸性的新闻并没有被大众广为知晓。毕竟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始终有一个心理占据着主要地位。这个心理就是“稀缺心理”。顾名思义,稀缺心理就是对一个事物珍惜过度而导致的一种病态心理。因为这种病态的心理,我们的父辈从来不会想象机器有一天会代替人类,更别说现金会慢慢消失了。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品德始终被中国人民所坚守,这个传统品德,我们称其为勤俭节约。当然,我并没有说这种勤俭节约的美德有什么过错。只是这种勤俭节约的品德在发展中已经被大多数中国人所扭曲,进而衍生出了今天所要讨论的“稀缺心理”。那么稀缺心理到底是怎样一种表现呢?在我们传统的农村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记得在小学课本上有这样一则关于消费的小故事,两个老太太在公园相遇。一个穿着华丽的老太太开心地说道:“这么多年了,我终于把买房子的贷款还清了。”而另一位老太太身着朴素,眉宇间布满了皱纹,一眼看去就是饱经沧桑。她也开心的说道:“存了一辈子,终于把买房子的钱存够了。”这样两种消费模式在小学课本上是这样解释的,提前消费和实物交易消费。这里之所以说到这个小故事,就是想借此来解释“稀缺心理”到底是什么样的。

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当爸爸生病他总会推脱不去医院。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耗着,心中总以为有一天用了自己的土方法身体会痊愈。结果可想而知,爸爸因为病情长时间拖延,到最后不得不花费超出当时几倍甚至数十倍的价钱去医治。然而,在父母那一辈的心理中这样的思维是普遍存在的。

前阵子《人民的名义》热播,电视剧中有这样一幕。当侯勇扮演的那个小处长被侯亮平查出别墅的整个墙壁上满满的钞票时,侯勇痛哭流涕。一个劲的说道:“穷怕了,真的穷怕了。”是真的穷怕了呢?还是欲望所致?这里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也许侯勇所扮演的那个处长,更加明了的阐述了这种病态。因为缺钱,所以不断的贪钱,贪了钱又不敢去花费,是可怜还是可悲?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发现有些人明明已经拥有了很好的生活,却舍不得为自己投资。这里所说的舍不得为自己投资不是铺张浪费的意思,而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消费。就好比我的妈妈,姐姐因为工作的早,每次回家就会为爸妈置办一套新衣服,衣服不贵,是在姐姐的承受范围之内。妈妈看到姐姐为她买的新衣服打心底里高兴,拿起来左看右看之后就小心翼翼的放进了衣橱。衣服就这样放着,只有逢年过节或家里有什么重要事情的时候妈妈才舍得拿出来穿几个小时。时间久了衣服倒没穿几次,却被放在衣橱里给慢慢潮湿破烂了。还有一次,我的奶奶从集市上买了一堆的苹果,当时看到那样鲜红透亮的苹果我就忍不住的吃了两个。同样,奶奶也把这袋苹果放到了柜子里。自己舍不得吃,只有等到苹果稍微烂了或者有点坏的时候,才小心翼翼的拿出来食用。我当时就很不明白为什么好好的苹果不吃,非要放置在柜子里,等到它慢慢坏了之后才吃呢?到现在我才明白这就是“稀缺心理”在作怪。

今天在一个公众号上看到这样的一种心理,不禁联想到自己成长的环境。在这样的熏陶下,孩子将来又会有多大的眼界呢?我们倡导的消费不是这样的消费,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地丰满自己的生活。人生短短数十载,就算你再怎么稀罕,再怎么珍惜,许多东西终究是带不走的。多为自己投资,让自己看起来更加的幸福,这样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成为一个弄潮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被“稀缺心理”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