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个挣扎在做出国留学前决定的同学们的一封长信

同学们大家好!最近几天有很多同学通过微信来点对点的咨询我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到底要不要在国内上大学二年级的这个阶段参加滑铁卢大学的2+2项目?很多同学纠结的点不同,但是我深入的总结了一下,其实都是有共性的。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还是对出国留学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大的价值有怀疑,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每个人的观点都来自于自己的生活,因此我只能通过自己的真实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因此以下的观点难免主观,希望大家能够秉持着轻松自然的心态去阅读,别评判我。

出国留学是不是必须的,我个人认为这是必须的,至少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说到留学,其实只是受教育的一个手段,因此说留学就要看教育。我一直以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未来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未来社会的形态,才可以看现在的教育方式及方法。

全球化是公认的现在正在进行中的社会趋势,也必然是未来社会的形态。全球化是全世界多元文化融合之后,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新文化。绝对不是以某个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文化。因此我个人是非常反对所谓“未来世界只有美国和中国”这种胡说八道的观点的。未来社会是一个逐渐平等且多元的文化共同体,文字也会逐渐演化成为一个通用语言。如果大家看现在的中文和英语,应该不难对比出跟十年前的差异有多么巨大。因此未来社会最终还是会走向统一的,统一的文化,统一的文字背后是以科技发展为前提的,当然还有足够的时间。也许你们这一代人是看不到所谓的“全球化大一统”的到来,但是你们所处的时代一定比我现在所处的时代更多元、更包容、也更科技化这是肯定的。

文化与文字,都不可能在单一一个文化背景下学习到,这是我另外一个观点。因为文化是一个有形又无形的东西。他绝对不是你在网上看看文章,同时看看大片就明白人家是什么样子了,这需要你有阅历。阅历就必然要经历,因此出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旅游不会对你了解全球文化有太大的帮助,因为旅游就好比隔着玻璃被圈养的金鱼,以为外边世界就是你看到的那样。只有通过事情才能真正的体会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思维差异,带来的语言差异,带来的教育差异。因此你必须要创造一些事件去接触外边的世界,而学习是最好的办法。

出国不是一定要去加拿大、美国、英国这样主流的国家。我个人以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值得去学习,去看看。有什么条件就选择什么是最“顺其自然”的。因此当滑铁卢大学与你的学校有合作,允许你选择的情况下。选择这所大学可能是当下比较好的选择。我不敢说滑铁卢是最好的大学,但是她至少是最好的大学之一,因此去这所大学学习科学,学习艺术,学习计算,没有什么坏处。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在过去接触的学生比较少,接触大学教授比较多。我接触的大学教授,不仅仅是加拿大的教授,更多的反而是我们中国985、211大学的教授。在工作过程中,我非常清晰的体会到中西方两种文化理念下的冲突、差异、以及包容的各个方面。我也更为深刻的认识到国际合作是一件多麽难的事情。因为说白了合作最终的目的是达到文化的融合,而文化的背后都是几千年的历史,哪里有那么容易改变和融合的呢?谁不都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最璀璨的,自己的文化由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吗。

说到我自己的经历,我也想告诉大家。虽然我目前给国外大学工作,自己本身从事教育16年的时间了,但是我真正在国外学习的时间还没有超过1年。

我自己给民营企业工作过,也创业过,而且企业做的还相当不错,最终被收购。同时又给事业单位工作过,一样从事的是教育,清楚体制内的思维方式更体会了体制的强大。但是随着阅历的增加,我同样体会到自己正在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淘汰中。

我们当下经历的社会形态,是地球自有人类以来可能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科技发展的速度如果与过去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来说,应该是以光速在变革。而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就是社会结构的巨变。作为学生的你们必须要适应这种快速发展,并且能够视这种发展带来的变化为正常。现在的教育正在快速的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导转变为以教练为主导。教授们帮助你们的是一种能力,让你们具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在变革已经成为常态的社会形态下具备自由应对的能力。同时发展成为有国际视野,有雄心改变社会,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类越来越幸福的人。

坦率的说我过去的教育根本没有给我这样的能力,而过去的工作也没有让我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我唯一的选择就是给拥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工作,通过工作去学习(同时一边学习一边整合自己过去的经历)。可能很多同学会认为“那我们也可以效仿你的方式,等将来工作了找一个好的公司来学习。”你这样的想法是没错的,但是会限制你的发展。因为当一个人进入中年,有家庭的责任与义务,同时还要承担社会给予的其他责任及义务的时候,做出一个看似简单的决定是要付出在学生时代成本的十倍乃至更大的代价的。而当你在这条路上行进的时候,付出的就更要比那些轻装简行的人不知道多少倍的努力才可以。

换个角度想,如果当初我上学的时候有这样的合作办学机遇,当然我的家庭也能拿得起这样的费用的前提下。那么同样付出今天这样多的努力,我认为我的生活会更幸福的多,收入也会更充裕的多,也可以给我的孩子提供更好更多的受教育资源。这就是我为什么非常推荐在座的以及未来计划留学的同学们慎重思考的一点,也是为什么我认为你们当下的纠结不应当成为你们行动的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下很多同学们有一些不太符合潮流的理念。片面的强调人脉关系对自己未来事业的发展影响。认为出国留学会让自己失去在中国的人脉关系,我以为这是一种短视的看法。当然这也是普遍存在于当代中国,甚至是很多你们的家长头脑中的一个顽疾。放眼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人脉资源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又都不是决定性的。过去中国确实存在这“我爸是李刚”的现象,而且现在也很难说不存在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国的超高速发展,这种习气将快速的消失。等你们进入社会的时候,已经不是今天你们的社会了。

同时很多同学对出国后的困难感到害怕,这也是阻止很多同学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绝大部分在大学读书的同学们,你们是通过高考这个独木桥过来的。你们的生活中在过去几年当中,绝大部分人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生活状态。如果你们真的想过问一些多余的事情,估计都会被老师和家长看成不务正业。也正是这种生活状态,造就很多同学们的独立能力及独立意识相对薄弱。对未来在一个全新语种,全新文化下的生活感到困惑及担心,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不过我想强调的是,即使是对于我这个37岁的人,出国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焦虑也是有的。我每次独自一人出国出差,访问不同学校不同机构的时候,也会焦虑。但是通过社会历练的人与在学校里的最大不同是已经具备了带着焦虑感,同时做事情的能力。而年轻的你们还没有被逼着做过这种超越心理极限的事情,至少是少有这样的机会。因此当自己心理上不舒服,选择往回退一步是很自然的。但问题在于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强竞争的社会,这个地球养活不了70亿人口的。我们不能忽略未来社会的竞争,更不能忽略每个人向往美好生活的本能。如果你希望用相对于你自己来说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获,那么你越早具备这种能力,就越早受益。

看起来作为中年人的我好像比你们强了不少,但是别忘了我比你们接触“残酷”的社会早十几年的时间。可惜的是这个社会不允许你们用同样长的时间具备我今天的能力。可能你们的社会只允许你们用我十分之一的时间具备当下的能力。这就好比我用我父母十分之一的时间具备他们的能力是一样的。因此如果被“恐惧”“担心”控制了自己,那么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当然我不认为一个人的成就必须要靠出国来肯定,这显然是不客观不中立的。但是我想说的一个人的成就,一定与他们把握机会的能力是成正比的。所谓机会,一定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就算你决定出国,也不一定能够申请到;就算申请到,也不一定可以正常毕业;就算毕业,也不一定可以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自在。但这就好比一句经典的话“努力不一定成功,但努力一定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把我机会,不放弃,至少自己努力过,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当我看着很多年轻人让机会从自己身边溜走的时候,我一直认为你不应该抱怨以后的社会对你不公平。

出国同样不是为了让自己变成西方人。我一直认为出国是给你打开了一扇门,让你有机会,也同时有能力去闯荡另外一片世界。然后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让各种文化与思维能够整合成自己的思维,为自己所用。同时让你有能力迈出第一步之后可以走的更远,让你能够有能力经历其他不同的文化。因此某种意义来说这还是相当重要的一步。

无论你人在那里,只要你不是一出生就在另外一个国家,那么你内在的思维肯定是中国人的思维。这就好比一台电脑,你是苹果还是微软,一出厂就注定了。不要花心思漂白自己,但是要花心思让自己更有国际范,更有国际视野。不要局限于为中国人民服务,要让自己的事业开阔到为世界人民服务,为太阳系服务,为银河系服务,为全宇宙服务,这才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培养的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未来的社会当中占据一席之地,也同时为了你自己的后代培养比你更为优秀的人才奠定基础。

虽然我在大学里不教课,但是不谦虚的说我认为我比很多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授更适合做教授。O(∩_∩)O哈哈~

袁希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个挣扎在做出国留学前决定的同学们的一封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