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之(二)——南海泡沫

17世纪初,郁金香泡沫之后,整个荷兰一蹶不振,海上霸主地位也随时衰落,直到现在,再难恢复17世纪的荣光。

与此同时,另一个海上巨无霸——英国,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成长,直到18世纪之后,成为了世界第一的霸主国家。而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二次金融危机,南海泡沫,恰恰也是发生在英国。

在18世纪初,英国通过海上贸易,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同时,东印度公司的成立,股份制的创新,也使得投资成为了英国市民热衷的事情。国家经济的长期繁荣,已造成储蓄很多而投资出路很少的局面,为了满足资金的投资需求,南海公司于1711年成立了。

南海公司从成立初期,就承担了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借据债务,作为酬报,该公司被授予与南海地区通商的垄断权。大众认为,南海公司会在这类贸易中赚取巨额的财富,因而对该公司的股票情有独钟。

南海公司的董事深谙在公众面前树立形象的艺术。他们在伦敦租下一座令人赞叹的房子,在董事会会议室里摆上30只黑色的西班牙套座椅,山毛榉材质的骨架和镀金铆钉使得座椅看上去端庄气派。但在这些豪华的表面背后,南海公司并没有令人信服贸易利润。墨西哥维拉克鲁斯急需的一船公司羊毛,却被送到西班牙的卡塔赫纳,因乏人问津烂在了猫头上,这类事件比比皆是,南海公司缺乏足够的贸易人才,但却通过包装,让公众相信自身的业务是没有问题的。

1720年,南海公司的董事,决定利用自己的声誉,主动提出为金额高达3100万英镑的全部政府债券提供融资。这实在是大胆之举,不过公众喜欢。与此有关的一项法案正式提交议会讨论时,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30英镑涨到300英镑。

1720年4月12日,法案通过五天后,南海公司以每股300英镑的价格发行新股。新股认购可以采用分期付款方式——首付60英镑,余下部分分8次付清,非常轻松。即使国王本人也无法抗拒诱惑,认购了总价达10万英镑的股票。其他投资者蜂拥而至抢购股票,甚至有人为此大打出手。

为了缓解大众对股票的渴求,南海公司董事会宣布增发新股,这次是每股400英镑。但是,大众饥饿难耐,贪得无厌。不出一个月,股价涨到550英镑,而且仍在上涨。6月15日,有一次增发新股的方案出台了,这次付款方式更加轻松——首付10%,并且一年之内不用另行支付。股价直抵800英镑。上议院半数议员和下议院过半数议员签署通过该方案。最后,股价飙升至1000英镑,投机热潮达到巅峰。

随之,大量的泡沫产生了。

投资者开始寻找其他新的风险项目,希望一开始便能参与其中。正如今天的投机者寻找下一个谷歌一样,18世纪英格兰投资者寻找的是下一个南海公司。

新的融资计划不断提出,从大量进口西班牙公驴到变咸水为淡水,聪明的、荒谬的融资计划应有尽有。同时,募集资金的用途也日益含有某种欺诈成分,譬如用锯屑制造板材。

近100个不同的融资项目推向市场,规模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具有欺骗性,但每一个又都给人可获得巨大收益的希望。(很像2017年底、2018年初的区块链市场,大量具有欺骗性的ICO项目推出)。

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募资计划,“即将成立的公司,从事一项极具优势的事业,但无人知道是什么事业。”这种荒谬的招股说明书,也引起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争相抢购,不到5个小时,就有1000位投资者掏钱认购了该公司的股票。这位发起人还不算太贪,立即关门大吉,动身前往欧洲大陆,从此杳无音信。

这些投资者并非都相信自己认股的公司的发型方案切实可行,然而,他们信奉“博傻”理论——相信价格总会上涨,总有人会接盘,自己只要在崩盘前逃离,就可以。但事实显然打了这些人的耳光。

好景不长,泡沫终有被刺破的一天。1720年8月,南海公司的董事和高管意识到,股价与公司的实际前景已经没有关联,便在当天夏天将手中的股票抛售一空。

消息泄露之后,股价应声下挫,恐慌占据了市场。政府试图做出稳定股价的努力,收效甚微。在南海泡沫中损失惨重的人包括著名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他惊呼,“我可以计算天体的运动,却算不出人们的疯狂”。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融危机之(二)——南海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