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潜规则:做领导不怕出问题,就怕找不到替罪羊!

【出处】《三国演义》第17回

【原文】却说曹兵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诸郡又荒旱,接济不及。操催军速战,李丰等闭门不出。操军相拒月余,粮食将尽,致书于孙策,借得粮米十万斛,不敷支散。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人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解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解析】曹操借王垕人头,可以说是权谋历史上的经典案例,但是大家只看到了曹操的阴狠,和对王垕的同情,其实我们还可以更深层次的来挖掘这个案例:

1、王垕能避免一死吗?

很多人第一感觉,就是跑啊,但是你想过一个仓官能跑得到哪里?你自己活下去,你的家人呢?家人都在后方,全部杀光,你活着还有意思?你跑了更加背了黑锅。命没了,家人也没有了。这是下下策。

而这个王垕,在面对曹操非要杀他,而给了承诺照顾他的家人,他没有辩解,直接推出去斩掉,这可以说,这是中策。没有反抗,没有死前狂喊。家人得到了照顾。

既然跑不了,必须死,王垕其实可以,利益最大化。对抗下策,不反抗中策,上策就是顺应。那就是积极主动的配合曹操的这个计谋,公开认罪。既避免军变,又不伤害曹操的形象。可以要求曹操给他更多的家族利益。比如让儿子当官什么的。或是大笔的财富什么的。

2、王垕死亡点在什么地方?

王垕的死亡点,在于小斗分粮食的时候。如果想不死,其实就应该在小斗分粮之前,就应该考虑到,没粮食之后,这个责任谁来担,提前抱病或是调离后方筹粮,王垕没有这个敏感度,曹操也不会给他机会。如果走不了,这时候私下放出风,是曹操让小斗分粮,固然能够解释让大家明白真相,但是自己也会被泄露军机而被曹操事后杀掉。

我们研究权谋,很多时候,并不是说出现问题,问有没有解决方案,而是在问题出现之前,就规避这个责任。王垕不死,也必然会李垕,张垕死。君子不利危墙之下,就是这个意思。缺粮分小斗之前,远离这个死亡点。

3、士兵为什么会认可曹操的说法?

其实坐下来仔细想想,就知道,王垕是的很冤,这么多军粮,来源是在那?运来了多少车,盗用的军粮去哪了?这并不是小数字,很显然,他一个人根本就无法调度,偷偷的转移那么多军粮。灭同党?没同伙?急着灭口,在掩盖什么?

但是士兵们,为什么就没有了怨气呢?因为底层的人并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情绪化的动物,只要驾驭他们的情绪,让其有释放的渠道就行了。对于底层的人,并不需要给他们逻辑清晰的证明。

4、这种替罪羊有没有正面的玩法?

有,那就是我们真的做了某些贪腐的事,被领导发现给开除了。我们如何辩解呢?如何重新树立自己的形象呢,就可以用这个阴谋论的借口,我就是王垕,我是被曹操借了人头的。我是有口难言。这样的解释,别人自然就会信了。你的贪腐行为,就能够让大家同情。因为国人,都有阴谋论的特质,都在传播表面之下的内幕。

曹操的这个玩法也是成本最小的,尽管没有人性。很多时候,组织里面对无法避免的责任,就需要提前选好替罪羊。做领导一定要熟悉这招。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替罪羊。自己就要背负责任。所以,有时候借机除掉那些该除掉的人,或是和即将走的人联合一个双簧。本来一个人要回老家辞职了,这时候,就可以私下给他一笔钱,用他来震慑下留下的人。也是不错的玩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潜规则:做领导不怕出问题,就怕找不到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