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感悟】魏征与李世民的“奸情”

最近在看唐史,恰好得到今天的主题也是魏征与李世民这对君臣。读过发现,两人之间很多暧昧是无法简单的用贤臣配明君的观点解释。

比如在宣武门之变发生前,魏征曾是李建成,也就是李世民的对手的辅臣,甚至曾经要求李建成先下手为强除掉李世民。但李世民夺权后,却没有难为他,还让他做了谏言的高官。

比如魏征死后,李世民发现魏征把他俩过往的书信偷偷留了备份交由史官,一怒之下就把魏征的墓毁掉,但后来又找由头将其修复。

很多细节表明,李世民和魏征之间有着太多的小矛盾,魏征不断地挑战李世民的底线,李世民不断的遏制自己的愤怒。

这一切都很难用魏征敢于谏言,李世民虚怀若谷的俗套观点解释。一个君王再贤明,也不可能让家臣如此“凌辱”而失了帝王之尊。

旧观点有太多漏洞,我们需要新的观点来说明这一切。先从基本信息出发,看看有何收获。

首先,从总的趋势看,君与臣的关系一直都努力保持平衡,君为臣父,所以要管理他们,君为天子,更要仰仗他们管理国家。管理和仰仗之间,便是一种平衡。偏向任何一方,国家都会出问题。

其次,政治家往往都是好演员。李世民虽然有广纳言路的美名,但有名的谏臣,唯有魏征而无他人。历史上的好名声很有可能是俩人的一出二人转。

最后,但凡通过政变夺取政权的君王,在位期间都会通过努力工作和优异政绩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比如明朝的永乐大帝。李世民同样也有这种诉求。

掌握了这三条基本信息,我们可以发现另外一条他们君臣的相处模式。魏征并不是生性耿直,一心进谏。李世民也不是真的心怀宽广,乐于纳谏。

很可能俩人都是演员,李世民需要博一个合法君王的地位以及盛世帝王的名声,他需要一个面子工程。

而魏征作为前对手的棋子,主动跳出来承担这个帮他达到目的的角色。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演出来的戏,天下和后人买单。

有了魏征看似不要命的谏言,才能显得李世民胸怀宽广。更重要的是,在宣武门之变发生后,李世民曾对魏征动过杀心,质问他为何劝李建成先下手为强。魏征的一句话直接为他博来了剧情反转:

“当初太子听我一言,何至今日”

一句话,说明是李建成先动妄念。

一句话,证明李世民是在自保。

一句话,奠定李世民的执政基础。

而且这话还是对手的名臣所讲!有理有据有节,李世民自然没有杀他的道理,反而是魏征的存在顺顺当当地给了李世民一个春光无限的江山宝座。

一旦确定了魏征和李世民是相互利用,相互成全的利益互助体,那么之前那一切看似做作甚至虚伪的纳谏就变得如此合理和顺遂。

其实俩人都是演员,在按规定的剧本演戏罢了。

至于李世民动了多少次杀魏征的心,魏征多少次对李世民感到不齿,无人知晓。

也许,一出好戏就够了,谁会在意演员本身怎么想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读感悟】魏征与李世民的“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