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90年代犯罪率下降的原因是堕胎的合法化”,这是了解到《魔鬼经济学》这本书的原因。这个观点的确很新颖,于是带着疑虑拜读此书。
仅看书名,我其实是不感兴趣的,经济学的书,里面应该是一堆从没听过的概念:信贷、货币、各种指数,估计会很枯燥;读罢,原来经济学的书还可以写成这样:教师和相扑力士的共同点、为何毒贩还在与母亲同住?怎样才算完美的父母,作者用经济学的方法讲述社会学、心理学的现象,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
1、信息不对称是房产中介类某领域专家的优势,也是挣钱的利器。
他们通过鼓吹虚假信息,或是隐瞒真实信息,目的是拉大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利用内心的恐惧(害怕房子定价过高而卖不出去、害怕不做手术会病发、害怕便宜的车在遇到车祸时被撞得粉碎)从而到达获利的目的。
解决之道就是破解信息的不对称,如今的互联网使得信息变得公开化,各种信息优势也日渐削减。凡事多深入了解一点,被忽悠、受损失的程度也就降低一点。
2、关于动机:自呱呱坠地开始,人们便要学习在或积极或消极的动机驱使下行动。
动机只是驱使人避恶行善的一种手段,但多数动机并非天然形成,必须有人——经济学家、政客或家长一一去凭空创造。
动机分为三大类: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一套动机方案往往三种皆有。
以色列某个学校,家长总是不能及时在放学时间接回孩子,学校出台迟到一次罚款3美元的措施,带来的结果是迟到接孩子的家长翻了一番。这是因为学校的这一罚款措施企图用经济手段(罚款3美元)代替道德手段(迟到时理应产生的内疚感),家长们每天只需多花3美元就可以消除内疚感,而且罚款数额之低让家长认为接孩子迟到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即使后续取消罚款了,迟到的问题也没有改善。而且家长们可以放心迟到了,既不用交罚款,也毫无愧疚感。
调控的本质就是如此奇特而且影响深远,一点微小的调整便可能造成极端彻底且常常出乎意料的后果。
3、毒贩为何和母亲同住,底层小毒贩为何会冒着被捕、被杀的危险,栖身恶劣的生存环境,仍然愿意从事这个行当?
贩毒团伙的运作方式与普通资本主义大同小异:只有位于金字塔顶层的人才能拿到高薪。所以那些“步兵”(街头贩毒者)削尖脑袋想在竞争激烈的行业里出人头地,一旦脱颖而出,便能一夜暴富。
这和现在很多人想挤进娱乐圈的道理相通,当下睡桥洞不要紧,如果哪天成为下一个片酬百万的超级明星呢。
但这些削尖的脑袋也暴露了一条永恒不变的劳动规律:某项工作若有太多人愿意做且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酬劳通常不会太高。这是决定工资多少的四个重要因素之一,另三个分别为该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该工作的不适程度和该工作提供服务的需求量。
4、怎样才算完美父母,本章节的有些观点似乎出乎常规:游泳池和枪前者更为危险,择校权对学生的影响几乎为0,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及同龄。
跟各位分享作者通过“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得出的与小学考试成绩相关的8个因素和无关的8个因素。
相关因素
(1)父母学历高;
(2)父母拥有较高的经济地位;
(3)父母在生第一胎时的年龄为30岁或30岁以上;
(4)出生体重低;
(5)父母在家讲英语(美国儿童的调查);
(6)是被收养儿童;
(7)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8)家中藏书多。
无关因素
(1)家庭完整;
(2)父母最近搬进了条件较好的小区;
(3)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4)参加过启智计划;
(5)定期随父母去博物馆;
(6)经常被打;
(7)经常看电视;
(8)几乎每天都听父母读书。
可能这跟一些当前流行的育儿之道有些冲突,特别是8大不相关因素,正是很多育儿书籍着重强调的内容。
作者认为育儿真正重要的因素包括配偶、身份、生活方式,但这是早已注定,如果你天资聪颖、踏实肯干、教育水平高、收入颇丰且配偶也相当,那孩子就有更大的概率在生活中有所成就。而你的所作所为并无太大影响,重要的是本身的特质。
关于这8个相关及不相关因素,我并不完全苟同,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要“站着学”而不是“跪着学”,而且作者也写道,这些结果仅能反映儿童的低年级考分情况,早期的成绩较差并不一定就预示着未来会收入微薄、创造力匮乏或生活不幸。
但其中的一些相关性结果还是发人思考的,比如孩子成绩的好坏与家中藏书多有关,而与每天听父母读书无关,是否意味着父母自身注意学习提升,给孩子创造了鼓励学习的环境,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被动的教育孩子更为有效。
(文:李梦茹)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请点击获取合法授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一群积极向上的人,每天分享一篇原创文章,有干货,有感悟,有思考,也有温情,少有鸡汤;偶尔会做下书籍简介。
还会有赠书活动哦!
更多精彩详见微信公众号:精英读书会sq,扫码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