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旅行,尤其是充满了色彩的地方。
英国,在来到这里之前,给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个古板而又腔调的地方。相信很多人认识英国都是通过影视作品中的《憨豆先生》吧,一位个子不高但是有着强烈强迫症的神经兮兮的留着小胡子的男人,总是喜欢穿着不太合身的西装搭配羊毛长筒袜,淡色羊毛衫搭配衬衫领带,有着一些局促又尴尬的小癖好(比如在下雨天给等雨的人得瑟一下自己带了伞)。
这就是英国人的普遍样子,无论今天要见几个人,哪怕下楼扔个垃圾的老大爷,也要花半小时考究一下自己的领带颜色是不是和鞋搭配,怀表的金链子也要恰到好处地露出来。不紧不慢地喝一杯下午茶,再大的事情,也不能打扰他看完《泰晤士报》,哪怕已经下午了。提到味道,就让我想起了不得不提的经历。英国人喜欢吃奶酪,就是那种酸酸的、闻起来不太吉利的奶酪,我认为重口的Blue cheese在他们口中就成了美味。一定要吃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切成小块状,搭配着佐餐红酒,一边优雅地聊着天一边品尝奶酪的口感,时不时地还冲你wink一下,笑容几乎没有机会从脸上消失。
从莎士比亚到j.k.罗琳,从培根到罗素,从伽利略到霍金,还有工业革命,英国带给这个世界太多精神的、物质的财富。文学、音乐、哲学、科学,诸多领域英国都曾作为先锋带领过世界的前进。
说完cheese,就得说说英国的美食。
英国人真的很喜欢烘培,每顿饭都能吃到不同的烘培餐点,有的时候是烤个蛋糕,有的时候是烤个西红柿(不同的时令烤不同的蔬菜)。比较有意思的事,他们基本不吃米饭,大多都是蔬菜和肉的直接加工,后厨里很少能看到油烟。所以像我这样口味较重的食客,时间长了真是哪里有点别扭。(顺带一提的是,芝士通心粉的味道真的很赞)
英国的文化传统是很严谨的,这一点从餐桌礼仪上就能看出来。不同的杯子盛不同的液体,不同的刀叉享用不同的菜点,不同的主食有不同的吃法,传统的餐桌礼仪现在就数英国还最为讲究。如果主人请客,你去参加,一定不要太早到达,稍微迟一会儿,带着一瓶佐餐酒出现,就更受欢迎了。
味道不仅是佳肴美酒,也是文化的一种。英国人非常重视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英国人对音乐的观念是和国人不太一样的,他们很多音乐家并不是很富有,可以说柴米油盐很平淡,但是音乐上的要求,却是非常严苛的。就普通的北方皇家音乐学院的学生看来,技术也许并不像国内学生那么“快准狠”,但是发音和音色确实有一套,不一定可以拉的很快,但是可以让每个声音都拥有很高的质量。
给我的感觉就是,同等年级的情况下,英国的学生普遍要比国内同学更“平凡”,音色、控制、节奏稳定度、情绪处理,乃至于作品的理解都不夸张,甚至显得很普通,听起来的感觉却像是北欧的空气那样清新。相对的,国内学生的演奏更显张力。
传统,保守,有腔调。英国人很善于察言观色,因为他们自己也需要做的不露痕迹,好像真实的情绪表现在脸上是一种有失风度的表现。所以他们的微笑永远是一侧嘴角微微上扬,眼睛眯成新月,加以微微的点头。说起话来,也总是语调微微上扬,英式伦敦腔显得非常“正确”。当然,也有些例外,英国男人也有作为岛国人的“内劲”,强壮到有些固执的想法,让人很难改变他们的立场,这从交流中会不自觉的流露出来,就像是上流社会特有的骄傲一样,如果你不能接受,他也并不觉得唐突。
风景的味道也很独特,有历史的楼是舍不得拆的,反正地够用,人口也刚好。田园风光旖旎,看着百年历史的大树,指不准哪棵树下就长眠着一位艺术大师。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也是近代代议制的开端。所以女王是一种精神慰藉,英国人对“皇室”有着独特的情节,革了几次命,但也从来没有抛弃过。女王在英国人的观念中,是很尊崇的(尽管白金汉宫已经要被开放了,原因是皇室赤字太多),每一只天鹅都是女王的,所以不允许接近和饲喂。
走进大英博物馆,历史的味道扑面而来。对,没错,就是从各种殖民时期扩张的国家掠夺来的物品而建的博物馆,炫耀着英国人的局促又尴尬的小癖好。从埃及到印度到中国,木乃伊和大棺椁也就算了,竟然在里面发现一面埃及的墙,这玩意都能让你们弄回来?看完之后心里觉得很不舒服,也许这种行为算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是文物也是有家的啊,漂泊在外这么多年,苦了你们了。
到了晚上,你们想想办法吧。
绅士与淑女,英国人的骄傲。电影《王牌特工》《国王的演讲》,能嗅出大量的英国人对文化的认同感,外国人?都是暴发户。从服装到行为举止,都有着古典刻板的味道。条理清晰,分门别类,总结起来就两个字:讲究。
虽然最为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作为资本主义老牌强国也面临着众多难题,不过并不影响他们的文化输出。现代文明的大量基础,都是建立在英国传统之上,English也是世界语言。无论未来的英国能否走出“老牌”所带来的局限性,再次站立在世界舞台中央,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