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薛定谔忐忑

#拆书学习法训练营#第五课作业

分析文章《薛定谔的挂科丨心理学怪谈》:它由哪几个“点”连缀而成,怎么体现不同点之间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和A1/A2的连缀。

一、本文写了四个点:

1.大学生在知或不知成绩挂科与否时对选不选择度假的研究。

2.薛定谔的猫的心理学原理解析。

3.另一个相符案例。

4.作者的隐性观点:告诫抉择时应该正视来自背后“量子态”的恐惧,澄清“不确定性”问题实质。

二、四个点之间的连缀过渡:

首先,抛出一则心理学实验:让大学生想象自己在未得知和已得知期末考一门成绩有无挂科时,对是否会报名参加眼下价格优惠、心仪已久的度假进行选择,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其次:比对分析结果——在明知挂科和已知没挂科两种情况下,竟然都选择去度假;但在还不明确到底有没有挂科时,大多数人都放弃得很干脆。

度假和不去度假原本是非此即彼的两个结果。常人眼中似乎对应的是不挂科就去,挂科就不去,而事实却是无论挂还是未挂,心想既然有这么好的度假机会就毫不迟疑地去了;反倒是可能挂也可能不挂、结果不明的时候只有一个相同的选择:不去度假。

然后:揭示上述研究奇怪结论之下的悖论——A或者非A这个具体变量并非这样做的根源,而处于A或者非A这种形势尚不明朗的状态才是不这么干的决定因素。

塑造“薛定谔的猫”之权威心理学原理,明确薛定谔的挂科有其科学解释。

再次:引申到现实中当一个人难以确定自己的能力极限时,才导致无法明确做出对当下工作的取舍之真实案例,强化验证前述理论。

最后:实际上摆明了作者的观点。


(笔者注:能力实在不行,写得自己都云里雾里,看官勿怪。原谅我在练习,作业做总比不做好,我先养成习惯,再依赖赵周老师揭晓答案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薛定谔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