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光环渐淡,水滴互助是否还能一往无前?

上线于2016年5月9日的水滴互助,上线前便获得了5000万天使轮投资,估值近3亿元。今年8月底,水滴公司又宣布完成A轮融资 ,达1.6亿元。

开局光环渐淡,水滴互助是否还能一往无前?_第1张图片

生于1987年的水滴创始人沈鹏,曾是美团10号员工。在“大哥”王兴等较有名气的“明星”投资人助力之下,初生的水滴获得了开局光环。凭借这种光环,配合“很互联网”的“水滴互助,邀请好友送3元金”、“水滴互助,一元购买保险,邀请一人再送3元”、“存0元便能加入水滴互助会员”等拉新活动,水滴互助在用户数量与增速上很快便获得了可观的成绩。

但在水滴互助宣布A轮融到1.6亿元的另一面,还存在着一个不被关注的细节:这1.6亿元,实际上来自于200余个股东,虽然数额不小,但融资时的艰难或许也可见一斑。

顺风顺水的表象之下,暗藏着水滴互助命中注定的危机

去年,水滴互助曾被保监会约谈,随后便发出声音表示自己并非保险。但很难否认的是,保险作为一个经过更长时间考验的模式,在人们认识网络互助这一新生事物时,很难不被拿来比较。而若要维护一家网络互助平台的长期信用,最简单易行的办法也是按保险的标准行事。

与成熟的传统保险相比,水滴互助从诞生起便存在着一个硬伤,那就是定价粗糙。精算定价是传统保险倚重的技术手段之一,而对于水滴互助而言,精算定价同样重要,因为无论是每次互助事件捐款多少,还是单个用户每次需捐多少、每年累积捐多少,实际上都是需要精打细算的。但种种迹象表明,水滴互助最初的定价非常粗糙,而且过于乐观。相关人士通过分析水滴官方公众号自上线以来陆续公布的信息,发现虽然水滴互助得到的互助金总额在不断攀升,计算下来却远远不足以应对赔付期到来后飞快增长的赔付金额,此前水滴互助以低价吸引用户之后又不断直接或间接引导二次充值的举动和将承诺的单次事件30万赔付变为分批赔付,无疑都说明了问题。不仅如此,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度过等待期和互助需求的不断增加,也随着明星光环的褪去和争议的加深,问题势必会更加严重化——这种危机可以说是水滴互助先天注定,也无法回避的。

理论上几乎注定入不敷出,水滴互助的钱究竟从哪来?

按常理而言,上文提到的入不敷出问题足以使水滴互助如临大敌,但令人费解的是,在赔付“卡壳”的同时,水滴互助似乎有极其充足的财力来维持其他一系列“大手笔”的动作。

粗略算来,目前水滴除了要拿出优惠活动所需的补贴,提供300余名员工的开销,还要维持线上传播、线下地推。仅仅这些,在业内看来已经需要承受极大的压力,但如果前不久水滴互助遭遇的“购买慈善基金会关键字”与“出钱做黑公关抹黑同行”质疑属实,水滴互助“砸”出的钱无疑是相当骇人的数目。

无论质疑者提出的水滴互助背后存在“暗箱操作”可能性有多大,作为一家曾表示过“是公益事业不是保险”的平台,赔付环节无疑是水滴互助最应当首先做好的部分,若在赔付时不够痛快,却在其他开销上大手大脚,财政危机或许尚可应付,信任危机却在所难免。

兄弟产品“水低保”表现平平,业内人士直指水滴缺乏专业基因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在向保监会保证“水滴互助不是保险”之后,水滴互助的母公司水滴还是推出了另一个产品“水滴保”。

在地球的另一边,去年3月,谷歌关闭了在美国推出1年多的互联网保险比价平台GoogleCompare。谷歌给出的解释是:虽然GoogleCompare的流量尚可,但其带来的营收未达到预期。

GoogleCompare不可谓不出色,它为传统保险与互联网的结合提供了一种富有创意的方案,但它仍然夭折了。

援引相关人士的评论,从“水滴保”来看,水滴在保险专业性、产品差异化、技术能力方面还没有体现出任何特色和亮点。如果做长期保险,则终归是要遇到如何用互联网战胜代理人的终极难题。

但令人担忧的是,按照此前水滴投资人之一腾讯的投资总监梁宇鹏所言,水滴核心团队来自美团、今日头条、去哪儿、百度、人人网等公司,均为互联网出身,几乎全无保险、金融背景。毫无疑问,创始团队的基因对公司的长远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金融一向以门槛高著称,从来都不只是获客那么简单,其需要的是专业思考和对风险的敬畏,否则业务规模越大,风险也会越大,很难走得长远。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母公司团队专业基因的缺乏,也注定将为水滴互助在开局光环散去后的前途增加一份不确定因素。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局光环渐淡,水滴互助是否还能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