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感言集之96: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感言集之96:此之谓大丈夫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下》,其中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段名句颇有感触!什么是大丈夫?公孙衍、张仪是不是?他们看起来像,其实不是,他们为了他们个人的政治目的,通过连横合纵,来恐吓诸侯,最终实现个人的政治投机,以此捞取政治资本,这样的人不配做大丈夫。什么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原文如下: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意是: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一旦发怒,整个诸侯都非常害怕,一旦安居无事则天下太平。”

        孟子说:“怎么样才算得上大丈夫?你有学习过礼节吗?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要训导她;女子出嫁,母亲要训导她,送出大门,还要告诫她说:“到了夫家,必须恭敬必须谨慎,不要违抗丈夫!”顺从才是准则,这是为妇女的基本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广阔的地方“仁”里,立在天下最正中的位置“礼”中,行走在天下的最宽广的道路“义”上。如果能够实现理想,就与老百姓一起行走在正道上,如果不能实现理想则独自行走在自己的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个人看法:

        儒家文化其实非常强调道义与气节,非常看不起那些投机钻营的人,尽管公孙衍、 张仪这样的人非常聪明,巧舌如簧,游说诸侯,被诸侯封为上宾,可以翻手为覆手为雨,在孟子的价值观里,他们就是典型的政治投机分子,他们没有真正协助国君称王天下的梦想,他们只是在诸侯之间相互制造矛盾,并以此渔利,在公孙衍、张仪的价值观里只有强者与弱者之分,没有道义可言。

        孟子通过男子成年行加冠礼,父亲要训导,女子长大要出嫁,母亲要训导。说明为人处事都要讲究一个道义礼节次序,如果一个人不讲究礼节次序,就会出问题。所以一个人不能够单纯的看待结果,一定要把是否行驶在正道上作为基本准则。一个人如果从小就接受过礼义廉耻与仁义道德的训练,他就会懂得进退,比如有机会实现理想,就会带领更多的人一道共同实现梦想,如果自己没有机会实现理想,他也会心安理得的独善其身。

        所以讲真正的大丈夫就是坚守正道,坚持理想,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影响了中国文化2500年,孟子大丈夫标准成了中国儒家仁人志士的文化人格标准,影响代代传人。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96:此之谓大丈夫

2018-8-28 于上海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感言集之96:此之谓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