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此焦虑,只为了赶上风口 | 入驻众创空间

我如此焦虑,只为了赶上风口 | 入驻众创空间_第1张图片

去年我入驻了一家众创空间。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我辞掉了央企的工作,决然的赶上这波创业浪潮。我很清楚,完全创业小白的我会被浪潮拍死,可是不拍死一次,哪有经验面对下一次浪潮呢?

入驻时,我并没有真正想好具体要做的项目,只是被众创空间里的装修环境吸引了。大落地窗,咖啡厅,开放公位,培训室,路演厅,会议室,娱乐间,看上去就是创业空间该有的氛围。于是签订租约,交上钱,准备先占一个坑,然后思考可以做点什么。

这个众创空间刚刚建立,一切运营还在萌芽阶段。只有零星的几家公司入驻,偌大的五层小楼,空空荡荡的。基础设施也还没有完善,也没有引进创业项目孵化机制。可是,我这个创业门外汉,误打误撞的闯进来,当时怎么能考虑到这些?想着既然是第一次试水,总是要承担些风险的。

于是,风险果真就来了。

这栋创业大楼是由政府出资建立,引入第三方团队运营,由于持续运营惨淡,当地政府考虑收回运营权,由政府成立商业公司负责运营。既然政府自己运营,还是要做点大动作的,比如申报一个市级众创空间(省部级)牌子,然后以此来招引企业入驻,打造成该区域创业空间形象工程。

这个申报工作可谓风风火火,空间楼上楼下的各种整改装修。一时间也不知道哪里涌进来这么多创业团队、创业公司的牌牌。装修人员把一叠叠公司牌牌,张贴起来。我所在的一楼可谓变动最大,开放的咖啡大厅被取缔了,我的开放办公室连同旁边的开放办公室也被分割为创业导师室,创业洽谈室等等功能区。

一切要以市级众创空间该有的规模来建设。

由于装修动静太大,我被迫要搬到三楼去。从一个开放的办公区,变成了一个带门的独立办公室。工位也多了几个,还配备了一个洽谈小桌。有点升级的感觉。

一开始,我是欢迎这些变化的。自打我入驻开始,这家众创空间就一直没有引入新公司或团队了。有限的几家公司,也都相对隔绝,没有任何互动或交流。原来的大楼运营方也无心经营。如果申报市级空间成功,或许真能给这里带来新的活力。而我,正好能赶上这波发展势头。

在独立的办公空间里,我也开始启动我的项目。因为项目大都需要在外面接洽,我很少要来办公室的必要。创业大楼里到处都在装修,那些公用的培训室、路演厅,以前都是房门紧缩,现在打开了,依然是空空无人。三楼办公室里边的WiFi时好时坏的,我想做一些文档性的工作处理,也变得不那么便捷。虽然我是独立办公室,办公室内部也是要配合统一装修的,比如安置几台水晶宣传板,配合做一些张贴宣传等等。

我期待,市级众创空间能顺利申请下来。我期待,这栋大楼马上就热闹起来。那么我会认识很多很多热血的创业者,很多很多资深的创业导师们。或许,我的合伙人,我的投资人都会出现。

然而,我失望了。

红红火火装修任务完成了。很快,市级众创空间也顺利申请下来了。可是这栋大楼依然没有人气。

但这里成为了形象工程的窗口,领导们免不了会过来参观。于是运营方得配合的把众创空间打造出一副“繁忙热闹”景象。由于我长期不来办公室,锁着门,和周围扮演的“热闹”有些违和,于是运营方总会要求我能尽量赶过去:XXX大领导今天下午会来参观。

本以为随着创业大楼申报市级众创空间成功,能有机会借势融入风风火火的创业熔炉,结果却是多了一项不相干的的新任务:配合好领导过来参观的需要。这种体制内迎合的玩法,真让一个刚从体制里辞职出来的人感到无奈。

一开始我是乐意配合的,可是发现大领导参观时间总没个准,就算赶上了了大领导参观,他似乎根本不会想到我的办公室来转转。于是,我一次次的赶过去,想借一点光,宣传我的公司,我的项目,然而却根本奢求不到和大领导们合影的机会。

大领导们的参观并没有带来更多的人流量。众创空间还是空荡荡的。

慢慢的,我就很少去办公室了。

我看不到这家众创空间火起来的希望。那些流量的导入,信息的交互的燃点已然不再做期待。我想退出了。

从入驻众创空间到想退出,持续了不到半年的时间。

2011年百度世界大会上,当时还是金山软件公司董事长雷军,在会议现场谈自己的体会说:创业能否成功要靠命。他进一步解释,所谓命就是在核实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创业者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思考,如何找到能让猪飞起来的台风口,只要在台风口,稍微长一个小的翅膀,就能飞得更高。

当互联网圈都在热议风口猪会飞的话题时,已经是小米创始人的雷军,2014年在微博上发言:

台风来的时候,猪都会飞。问题来了,没有风的时候怎么办?

我带着赶向风口的思维进驻众创空间。然而我等待的风口,一直没有出现。

在决定退出前,我和这家空间运营负责人长谈了一次。他向我讲述了政府运营的种种不易,周边地区发展的诸多不顺,空间运营给予的帮扶能力有限。他说,我所期待的那种创业空间,可能只会集中在超一线城市。我不无伤感和遗憾,决定还是不再等待,及时的退出控制一下沉没成本吧。

我给在我的合伙人发微信,他在另一个城市。

我以为我能赶上这块地方发展的风口,看来好运气并没有光顾。

他很快回复:

每个地方都有圈子,你没能进入他们的圈子。下次考虑南方的市场环境吧。

他这一句话,让我似有所悟。关于创业,恐怕不仅仅有风口,还有圈子。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们正好又谈起了风口。

他问:你选做事行业的标准是什么?

我说:风口。

他回复:我觉得,风口不是我们这样的人可以赶得上的。譬如说到风投,没人会把钱投给我们。我们的想法很难让别人对我们一掷千金。任何人能拉来的风投,都不是大家口口相传的原因。

或许,他是对的。我赶过去的风口,是吹给别人的。

关于圈子,我还有另一个关于创业投资的故事,下次分享出来。

写在最后

入驻众创空间的经历,还有很多其他体会。譬如对于出租合约,要考虑到出租主体方的变更问题;创业各种政策性扶持的可持续性问题;创业项目的孵化和产出问题等等。可是写的太多,就记流水账了。

对于一个冒冒失失的闯入创业浪潮的年轻人来说,这些经历都是值得惊喜的。因为对于没有行动的人来说,所有的故事都只是别人的故事。

与其在盐碱地种庄稼,不如在台风口放风筝。 ——雷军

--end--


作者简介:曹涛,产品经理。关注互联网+文化、教育和人工智能领域。微信公众号:曹涛CT,欢迎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如此焦虑,只为了赶上风口 | 入驻众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