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很反人性诶!

高中上生物课的时候就知道“癌细胞”的特性:只要有营养就能无限繁殖,直到营养耗尽活活把自己饿死,顺便把宿主耗干。不知道为什么,当年看到这段时,有股莫名的悲壮感,似乎看到一个英勇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即使牺牲自己也要将敌人消灭。

后来了解了一些基因的知识,在另一个视角下,人类可能仅仅是基因传承的载体,那些镌刻进DNA的遗传密码主导“人类”这个物种的繁衍。基因要想永存,人类就得吃饭、XXOO。所以古语有云:“食色性也”亦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

到了二十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提出了著名的“马斯诺需求理论”,人家很清楚的告诉我们,生

理需求是第一生产力,嗯.....好像不对是第一需求。生理需求无外乎饮、食、男、女,所以满大街的小吃店,永远灭不掉红灯区。

学习?很反人性诶!_第1张图片

书归正传,继续谈谈读书。人类早起长期依靠口口相传,文字的出现只能往前追溯个几千年,相较于动辄以“万”纪年的人类进化史来说实在显得有点微不足道,更勿论书的出现了,那都得是文明社会的事儿了。

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啊,正是因为有了书和文字,人类的经验得以传承,人类社会得以进入文明快车道。但是,BUT您这儿“文明”了,“进步”了,可身体还是很老实。肚子饿了要吃饭,看见胸大屁股大的妹子想凑上去,这些深植在DNA里的性质与没有文字之前的茹毛饮血的人们别无二致。因此人类的生理结构的进化远远落后于精神领域建设。

但是控制欲望,进而克己复礼,不正是人与禽兽之间的区别吗?

话说18世纪的时候出现了个牛逼哄哄的角色—亚当 斯密,这位被誉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的猛人提出一个“经济人”后世称之为“理性人”的概念。

学习?很反人性诶!_第2张图片

“理性人”假设(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 既不会感情用事, 也不会盲从, 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 其行为是理性的。

并由此提出了一个超级著名的模型“囚徒困境”

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五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两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

ok,至此以上已经完成了理论铺垫。

那么身为一个理性人,在面对一个躺在床上看片的选择和一个坐在书桌上看《尼采传》的选择时,他会如何抉择?无论他的选择如何,我们假设所有抉择他都是出于自由意志的,那么违反人类本能的选择一定会更加耗能。

在“理想”无外力的情况下,人都应该选择那个符合人性本能(人性弱点)的抉择,因为耗能少嘛!

那么为什么在生活中很多情况都违背了“理性人”的假设?是什么理由能让我们做出违反人性本能的积极/消极的抉择呢?

请听下回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很反人性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