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小小感冒花那么多钱

毛爸周五收了个病人。

颈子痛得莫名其妙,门诊主任觉得不可轻视,收住院进一步检查。

结果刚一查心电图,就发现是急性心肌梗死,下午就做了紧急手术。

如果把这个病人放走了,后果不堪设想,凶多吉少。

不要说病人自己,连医生回头一想,都是一身冷汗。

而我老同学医院的一个病人,已经明确是主动脉夹层(十分凶险),在急诊室里一群医生跟家属谈了2个小时,告诉他们每小时死亡风险上升10%,不停告知病危,但是病人和家属还是不同意住院手术,因为自己觉得没那么严重。后来终于肯住院了,但非常遗憾的是10分钟后主动脉就破了。

主动脉破了,是一种什么概念?如果胸腔是打开的,血可以喷到天花板。

感冒,现在大家基本都知道了,不是因为太冷,而是因为那个季节感冒病毒肆虐,在人体抵抗力下降的时候乘虚而入。绝大部分人的绝大部分感冒都不会有大碍,但就有少数人,病毒“攻心”,又患上了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不及时,就会影响生命。这两种情况,看病的花费绝对悬殊很大。

现在我也是一名普通的求医人,深知求医者的心态。

我希望医生在我描述了痛苦的症状后,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温暖关怀,给我开具非常有针对性的检查,一下子就发现了病因,然后非常有经验地开出物美价廉的处方。

经过不长的等待和可以承受的担忧后,就可以离开医院那个鬼地方了。

遵医嘱进行治疗后,疾病一天好似一天,最终痊愈。

而实际情况是,医院永远人满为患,医生永远疲惫不堪,即使态度不凶你也能感觉到他在压抑和控制着自己,可能下一秒你就会被他骂一顿。挂号要排队,等看病要排队,缴费再排队,终于可以做检查了,找检查室又花去了不少时间,最后结果要几天后再来取。

全过程伴随着各种担忧和焦虑。

我会不会得了什么特别重的病?医生有没有看仔细?

医生开的检查和药有用吗?会不会是为了回扣?

为什么这么轻,医生就让我住院,还要手术,是不是怕没人来奖金少?

为什么病好得这么慢?而电视上有人说可以很快治愈?

1. 给专业人士必要的信任

毛爸的那个病人,他的信任捡回了自己的一条命。

在门诊时,医生并没有聚焦在急性心肌梗死上,否则当场在门诊就做心电图了。

他只是觉得不会是颈椎病、落枕了这么简单的事情。

如果这个病人坚持不住院,估计门诊医生没有足够的说服依据。

而这个病人,有足够的理由去怀疑医生收他住院的动机。医院是新开的,病房使用率还没有满。

我同学医院的那个病人,在病因明确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了怀疑医生的判断,而听从了自己的感觉。

试想,如果只是想多赚钱,在非常繁忙的急诊,医生怎么可能会不停地与家属谈话、下病危?

还有人比较善良地分析,可能是因为担心付不起费用。

开始我也觉得这个分析有道理,再一细想就否定了。如果他们绝对相信医生的话,在明知道死亡率90%以上的情况下,就算没有医保,家里没钱,借钱也会住院手术吧?

医患之间的信任降低,是相互的。

患者对医生说的每一句话都有所保留地听,一些过分的人甚至偷偷录音,但凡有一个句子不够严谨,都会成为他们要挟医院的“把柄”。不信任医生的病人,只能相信自己,经常会做出一些让医生哭笑不得的决策,有时候严重干扰了医疗过程,导致病越治越复杂,钱越花越多,进而满意度进一步降低。

医生对患者也不敢信任了。

他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日后的罪证,所以只能说得滴水不漏,确保绝对没有错。我们可以顺口一说:“感冒有什么关系,六七天后自然就好了。”医生哪敢,他得说:“感冒通常是没有问题的,会自愈,也不排除有些会并发病毒性心肌炎。”概率这东西,是针对大样本而言的,对于个体来说,就是有或无。你关心的是你会不会得心肌炎,医生只能说得出来有多大比例的人会有,这个比例还是个约数。就跟寿命一样,我们知道大概的平均寿命,却无法知道某个个体能活多久。

医生对患者的不信任,还体现在多维度的检查常齐头并进。比如毛爸医院的那个病人,脖子疼除了排除颈部问题外,还要查心电图、血液指标等。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诊断的效率,缩短检查的时间。坏处是花费多,病人觉得医生心里没谱广撒网。

信任要靠双方的努力。

我们作为求医者,就先考虑如何在充分考虑到当前环境的情况下,做好自己,提高自己的就医质量。

患者其实可以信任医生,尤其是在遭遇重大疾病时。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跟你有宿怨的人生命垂危,恰好被你看到,你会上前捅一刀吗?大多数人会选择暂时放下恩怨,尽力营救,哪怕秋后再算账。

医生也是肉体凡胎,只不过接触多了一些生老病死,不可能内心凶猛到可以无视生命,为非作歹。

就像我们平常的工作,哪怕是客户万般刁难,我们还是会努力把案子做好,因为每一个案子都是署上我们大名的作品。医疗行为不是一次性销售商品,医生的医疗行为结果,必须得曝光在病人和同行面前,不能更改,而且一直都在。没有哪个医生因为对病人不爽,就愿意胡乱降低自己的医疗水准。

所以,那种说因为没给红包就把病人肛门给缝上的新闻,一看就是假的。首先,切个痔疮都能缝坏了,会被同行笑死,以后别想当医生了;其次,肛门这种地方每天要用,被缝了病人不来闹?谁会傻到给自己弄这么大个麻烦,就为了几千块钱?打官司的路费都不够啊。

更何况,绝大多数患者,对于医生而言,就是个陌生人,无冤无仇。

当然,跟其他任何一个行业一样,医生的水平也会参差不齐,如何判断,这个可以单独写一篇。

2. 从正规途径获得健康知识

很多人反映,不知道医生在说什么。

作为医生,的确应该多学学如何把一个专业而复杂的问题向什么都不懂的病人解释清楚。

但是,作为病人,我们应该努力增加自己对身体的了解。

如果医生说,你的胰腺有肿块,你问:“胰腺是什么?”

你只能得到这样的答复:“你身体里面的一个器官,它会分泌胰液。”你依旧会觉得很茫然。

我就见识过一个聊到最后都是我的错的病人家属(这个故事我反复讲过)。病人血尿。

“医生,什么是尿红细胞3+?”

“正常情况下,尿里是没有血的,你太太的尿里面发现了血,红细胞是血液的一种特征成分,现在有3+那么多的红细胞。就是尿里有血了,说明肾脏有问题。”

“为什么肾有问题就有血尿?”

“肾坏了就像漏了,漏血。”

“红细胞到底是什么?”

“一种血液里的细胞。”

“什么是细胞?”

“这个说来话长,等我有空慢慢讲。”

“你怕我学会了你的本领?”

我知道病人本没有恶意,真心想了解。但怎么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讲清楚一个融合几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并让一个毫无知识背景的人觉得自己清楚了?

炒股也要学一堆专业知识,不是吗?银行基金经理讲过一两次,不可能就对理财了如指掌了。

不是说所有人都要学几年医学,而是起码要学好生理卫生课。

这门课比外语对我们的价值更大。可以一辈子不说外语,但不可能一辈子身体不出问题。

无论是保养、健身、吃饭,还是看病,我们都离不开基本的医学知识。

学习的途径也很重要。

百度不是不可以用,要等有一点基础,能分辨大伪大骗的时候。

不良媒体的煽动性报道,通常都经过语言技术处理,让读者自觉掉到事先设置好的逻辑陷阱里,所以和小说一样,都不能作为确切的知识来源。

比如,“4岁女孩死亡,只因把心肌炎当成感冒”,这样的新闻标题透露出来的信息有:女孩死亡了,因为误诊;心肌炎和感冒是两种很容易混淆的疾病,这个小女孩是得的心肌炎,不是感冒;医生水平不够;太可惜了,让人愤怒……

而实际上,这个女孩的病毒性心肌炎,是感冒的并发病变,这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先后发生。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没有黄金标准,只能综合判断。在没有征兆、发生率很低的情况下,不可能把每个感冒病人都当成潜在的心肌炎患者去做各种相关检查加以排除。

想获得知识,就不要怕麻烦,去读正解的书、文章。

正规的生理卫生教材好好学,不要因为不是主课就翻都不翻。

成人想了解某个疾病的基本信息,建议查看最新版的正规医科大学教材,一来大学教材讲究全面笼统,不是那么细而专,容易读懂;二来教材内容都比较成熟,主要内容都已经得到临床实践的认可。

这个要求有些高,但如果所患疾病对身体影响较大,这样的付出完全得能偿失。

3. 接纳医学的有限性

这是一个心酸的议题,也不被接纳。

但事实就是如此。

人类的平均寿命已经提高了很多,但仍然有无数的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

首先,目前很多症状都无法通过某种检查,一下子就能找到病因。像前面写的腹痛,很常见,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但原因非常复杂,没有哪个检查能一下子查遍所有相关器官,这好比检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没有哪种试纸能反应所有的毒物。不同疾病的发现逻辑也不同,检查手段也各异。

其次,医生就是个人,不是神。

学得再好,也不能全靠症状就能诊断疾病。

常有人说,过去的医生多么牛逼,跟他一说就明白了哪里有问题,而现在的医生要开具一大堆各式各样的检查。

过去不查,是因为没有,不是因为没必要。

现在的医生也接受听诊等训练,也依然强调人工诊断手段的重要性和高性价比。

但是,X光能清晰地反映肺炎,颇容易受各种杂音干扰的听肺音技术必然会越来越被少运用。

在超声或CT等影像检查实时引导下,能清楚看到器官位置,就完全没必要再靠盲估来做手术。医生盲估的本事再大,也没有太大价值。

病人是多花钱了,但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提高了生存率。

我们永远无法阻挡科技进步带来的革新,也没必要去阻挡。

像开头说的心肌梗死的病例,也能看出疾病的复杂多变。心肌梗死的症状各式各样,背疼、肩膀疼、牙疼……这个人是脖子疼。仅仅通过症状,只有很少的疾病能做出诊断。

绝大多数牙疼都只是单纯口腔内问题,但万一漏掉了心肌梗死,就非常恐怖。所以像心电图、X线胸片、血常规等这些检查,费用不是太贵,对人体没有多大伤害,如果医生觉得需要做,就做了一个吧。查出一个完全正常的结果,没必要觉得白查了,否则就像那个小故事里的思维:吃了6个馒头终于饱了,早知道就只吃第6个馒头了。

常有人说我站在医生的角度说话,这也难免。

但我还是想说,看病贵看病难,骂医生骂医院骂药代并不能解决问题。

每天瞎嚷嚷着要看病要全免费,也根本不顶用。

我们不妨一起思考:

我们交上去的税有多少?

国家能有多少钱可用于医疗投入?

医疗保险应该怎样设置更合理?

如何对医疗这种专业程度较高的行业进行质量监管?

有限的医疗资源应该如何分配?

医院的分级如何起到作用?

药品管理可以有什么新的机制?

……

虽然每个个体的力量甚微,思考的人多了,自然出路就会越来越明显。

我选择相信,没有人会期望这个国家坏,包括国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小小感冒花那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