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在旅行中好好过活(徒步旅行实用手册)

如果你想在旅行中好好过活(徒步旅行实用手册)_第1张图片

因为以作死的方式旅行,我外出的岁月一般都秉承着痛并快乐的行走历程。经验丰富的我终于可以哭着说:我已经熬成了你们的长辈,不听我的话何止是吃亏还可能丢命。

TOP 1:

水土不服,这四个字你们其实只会念而已。紧密相连的一句话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般大部分人虽然小时候有跟随父母出游的经历,但绝大部分时间是待在同一个区域范围之内。吃惯了什么,用惯了什么,身体最能适应的还是老家的气候(重霾的地方除外……)举个反差大的例子,人种!为什么非洲盛产黑人而不是黄种人。为什么同一个经度的人越往南平均个头越小。首当其冲的要素里地理气候、天敌食物,造就了能适应不同微气候的物种。

而当你的胃遇见陌生的食物,你的身体遇见不同位置和海拔其照常运转的比例是多大?虽然因人而异,但也有普遍性。我从不便秘,但徒步东南亚的时候,病症很明显。因为他们一边吃着辛辣的食物一边喝着冰水。喜欢烧烤,在老挝,尤其是北部能看见最多的食物就是烧烤。我每天还要徒步三十到五十公里左右。这种体能需要大量的蛋白质供给,但他们的饮食结构显然只能把我的内部搞坏。

有些少数民族的独特美味制作方式粗犷原始,难免掺入什么生、冷、毒,偶尔还有三分观音土。别宠了舌头苦了胃,尝鲜的量就成,别和人家当地人一样当饭吃。个别民族以酒待客,不喝不开心,族人喝酒和喝水一样,从小锻炼酒量惊人,学不得。且大多自酿而成,不比市面上常见的酒温和,你们自行斟酌,别一个不小心胃出血。

不知道小伙伴第一次吃槟榔是什么感觉。反正我的整条食道管感觉都拧巴到了一起。就算是吐掉了槟榔那种纠缠感依然久久挥之不去。而南方的孩子们都当口香糖嚼着玩……这就是习惯的作用。

当时在黄土高原地区,最旱的时候,因为只是路过所以并未久留。但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干燥,简直像在晒人干儿……我爆皮儿了不说,洗完脸不擦东西简直就是自虐,那个紧巴呀!都觉得自己两个小时老了十岁。我皮肤本来就敏感,回来之后好一个呵护才好转。

西藏就太明显不过了,平原地区的人过去九成以上高反。你可能呼吸困难,毫无食欲,疲惫、瘫软,流鼻血、头疼、发热、失眠……一般三到七天后好转。除了这些,当时偶然认识在高原上住了二十年的汉族人说,如果你身体里尚未显现或者潜伏期的病可能会在高原上爆出来。当时我在拉萨已经一个周了,突然有一天腰部像断掉一样剧烈疼痛,那种疼从来没有过,那种剧烈又陌生的痛感让我恐惧了好长一段时间。它断断续续了两个月之久,就是这种痛感让我放弃了数座雪山和高峰,让我错过了天葬,当时我已经赶到了山脚下,抬头就是正在盘旋的秃鹫,脚下大片的玛尼堆。疼痛突然袭来的那一刻我已经无力站立,趴跪在地上动弹不得,我就用那样的姿势等了两个小时,求它快消失,好成全我不远万里观望这个期盼已久的仪式。可到底还是错失了,同伴拖着我离开。我差点没哭出来。

为了应对温差、缺氧,以及物料有限的局面,极端的气候带来的是独特的饮食结构。蒙古、西藏、青海以及周边地区,因为是游牧民族种植业及其不发达且种类单一。为了储存食物应对不时之需,他们利用海拔的优势,将肉食中的水分沥干,熬制干奶酪、酥油,数十载不腐不坏,就像中原地区的酸菜、泡菜,不过实效性更久。所以你的身体是否也能扛得住极端的气候以及伴随而来的吃食,可就难说了。我有个驴友为了全方位的体验藏地生活,穿藏袍,睡藏包,吃藏食。结果很快就上火了,上火到嘴起泡,没几天又发热感冒了,你不要小瞧感冒,在高原上感冒搞不好是要掉命的。有一些体质虚寒的人,上了高原大把大把的脱发,我就是,回家之后每晚醒来,老妈都会说又掉这么多,总之恶劣的地区需要更全面的防护,避免不必要的差池。

TOP 2:

走野路的人需要特别注意,动植物,虫蚁菌。如果你闻所未闻,做个胆小的人挺好。对于大部分虫蚁和小型动物来说,你不过是路过的一个不明物体,散发着他们并不熟悉的气味。他们面对你的时候,绝大多数还是警觉和畏惧的。这是生物一贯的应急反应。所以当你身上爬上了虫子,不要突然太大反应让他们感觉危险从而发动袭击。轻轻地吹掉、剥掉就好,勿杀生,都是命。尤其南方的虫蚁,如果他们看上你,在你身上留下汁液啊~内脏啊~卵啊~什么东西,如果你的身体没有抗体,受伤的一定是你。

我野徒也有一定年头,穿越原始森林什么的,我会尽量带吊床。因为如果是帐篷,总会有空隙总会有什么东西,在你睡觉的时候钻来钻去。北方的林子还好,干燥些。南方的森林,一般潮、湿、闷、热,温差大。如果必须要扎营了,还是没走到相对裸露、空旷的地方,在林子里睡觉,越高越相对安全和舒适。

南方林区地面腐坏潮湿,还有些不良的菌类。而当你睡着了进入相对静止的状态时,夜行生物开始在你帐篷外来回穿梭。个头越大的动物胆越大,可以近距离探索你。尤其你如果吃了什么鱼或者肉罐头,就会有其他动物想要分一杯羹。剩下的你自己想吧。就算没有狼、虎、熊。老林子里可不缺野猪、豺狐、隼猫……因为有一次,我背包里的花生被啮齿类干掉了,真空牛肉被中小型猫科干掉了。背包被咬得七零八碎,帐篷也好大一个口子。不要问我为什么夜里听不见这么多声音,野徒是最耗体力的运动之一。搭好帐篷几乎就是沾地儿就睡,昏天黑地的那种,所以单人扎营务必慎重。

徒步中就算天气再热,也请务必更多地遮掩自己的皮肤。避免晒和吹,不然皮肤在愈合的时候会痒。草地和林地,可以避免有毒植物的剌伤。相对于南方的水蛭,墨脱地区的树蛭同样令人揪心。蛭怕火和盐,一般徒步者都会带火机和盐,所以连拍都没必要。而蛇,其实遇见的概率很小,我走了这么多年也不过四五次,有一次山林迷路,看蛇头形状必然有毒,剩下的几次都是无毒蛇种,有一点是比较担心的,蛇虽然是冷血动物但也喜欢温暖的地方,我有个驴友早上醒来就看见一条黑色的蛇睡在他腹部,他用树干轻轻又慢慢地挑开了。总之不要勾起生物自保或者攻击的本能,总之把自己裹成个粽子再过水穿林十分有必要。

毒物这种东西在野徒的时候十分常见。颜色艳的一眼就认出来,多数明艳的菌类,大家都会常识性的避免。但其他毒物你知道如何辨认么?一般来说毒物不招人待见,生物界更不招待见。所以大部分的毒物都孤独的待在自己的势力范围里,少见其他植物靠拢,就算是同种族的毒草,在自己人面前都有相对的距离,不像无毒的植物一长长一大片,个个挨得都很近。食用菌一长长一大坨。有毒的绝大多数自己过。且叶片大多单数5、7、9这样子,单株独果较多,毒物正下方的地面要稀疏得多,或者无植物生长。总之不知道的不碰、不摘、离远点。植物汁液这种东西跑得远远的,因为不知道能吸引来什么东西。

看得见的东西还好说,就怕看不见的东西。当时在南亚徒步的时候最怕被蚊子咬,登革热可不是闹着玩的。还记得鼠疫、黑死病、梅毒的爆发在人类历史中起到的清场作用么?现代医疗技术是发达,可有些细菌病毒潜伏时间长,尤其是寄生虫,疼的时候你的内在已经是蜂窝煤了……人与人,人与动物的交叉感染。没有抗体和及时的发现与治疗会死。


如果你想在旅行中好好过活(徒步旅行实用手册)_第2张图片

TOP 3:

虽然中国地盘大,包容了万千气候,所以跨度大的往来就会使部分肢体可能出现问题。举个例子海南人去睡东北的炕,怎么都觉得烙得慌。西北的人去到南方沿海,潮热会让皮肤特别容易起疹子。如果跨度再大些就要适应时差带来的新的生物钟,这对内分泌来说是种挑战。尤其心脑血管和风湿关节炎这种压根儿就不能乱穿腾,更不能爬山,想都别想。你血管中的血红素能耐得住多高的海拔?尤其登山,要在很短时间内应对体能的数次突破,温度的急剧下降,负重和低温对关节的冲击都是不可小觑的,我不算老手,最高也就爬到过7000左右。那种窒息般的呼吸,越来越厚重的装备,越来越没知觉的下身,分分钟就要失控的体能,呼啸的风,你要强忍着一切,保持高度清醒和队友的步伐保持一致,你一个人的失误是要连累一队人的安全,都在一条绳索上,一点慌乱都不行。

南边的人来看雪容易更冻伤,北边的人去南方度假更容易中暑。中原人去雪原上容易更雪盲……总之考量身体耐受性,适可而止。

TOP 4:

我没有骑行的经验,所以我只能根据朋友的经历说两句,护腰很关键,不要一直骑,以半小时到三小时为周期暂停修整。很多专业的自行车骑得猛烈了时速可能四五六十公里每小时,膝盖一定不要没有遮挡不然容易留下祸患,中年就会病发。下行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图爽,加速度最不容易控制,尤其山区,控制平均速度很重要。

因为常年徒步,膝盖、脚踝、脚板都不太好过。与长跑不同,徒步久了下肢的确会变粗,不过为了旅行牺牲了细长腿也值了,不然它无法承受几十公斤的重量。对关节的磨损也是比一般的走路要严重得多。比较疼的是结茧和脱茧的过程。一般背包客的负重在二十至三十五公斤左右。徒步四到七天,脚底开始生出大大小小的水泡,有时候水泡烂掉结痂的时候会和袜子粘在一起。不要硬拽,和袜子一起泡在水里等其慢慢分离,否则加大创伤容易被细菌入侵化脓。虽然会有一至两周脚掌会钻心的疼,但不能停下,不然茧长不好,就会伤口愈合变回原来的皮肤,等下一个四到七天循环往复。脱茧就是你回到正常生活不再负重徒步之后茧自行软化脱落的过程,只会有些痒而已,其他无妨。

徒步之前预备好三至七天的天气情况,就算天气预报不准,还有微环境影响依然要报备,不然荒野地区,你想知道个啥都没有信号。徒步忌讳湿冷,下雪无碍,但下雨一定要庇护,你自身的干燥性(不能风寒发热的时候硬着头皮徒步,病情加重并且是肯定的,不要以为自己年轻力壮就能抗过去,负重对身体的消耗不是你单单觉得重而已,是身体要调动比平时几倍的敏捷度和平衡,各部位的受压也比平时大得多,身体的能量被负重抽走大部分,剩下的能保持头脑清楚就是万幸了,没那么多能力和病症对抗了),确保装备避免水的侵蚀,尤其是睡袋湿了,你就等着哭吧。

如果你想在旅行中好好过活(徒步旅行实用手册)_第3张图片

TOP 5:

背包这种东西能买上千的就不要买几百的,能买几百的打头的数儿就不要小太多。啥你的只有几十块?你出来郊游的吧……

新驴上路不出意外,一般半天到两天了,就要开始骂娘了。不止是身上突然多了几十公斤,肌肉拉紧酸痛这么简单,老驴一般都知道专业背包之所以贵,是因为它能合理科学的分散重量并让使用者感觉无物一身轻。但毕竟有着力点,有着力点就有摩擦。不同于脚底起泡,背包的腰带是分散重量的主心骨。但承受的胯部尤其是两侧很容易被擦伤,而且范围较大,所以必要的药膏要备好。

有时候衣服晾不干就要打包带走,所以配备干燥剂,用完,扔。保温水杯沉是沉,但还是备着好。尤其是女生,生理期徒步还喝凉水是很痛苦的,信我,不用哭。卫生巾可是好东西,男生也用。新手一般会不知所措地看着男性前辈从包里拿出一包卫生巾。图样!!!徒步那个出汗量真是大得惊人。我曾经一天喝了3000+CC的水,整整一天都没有小解。而脚汗……呃……用卫生巾做鞋垫杀菌、除臭、吸收好,防测漏~~~~拿去,不谢。

TOP 6:

徒步鞋子的重要性不亚于背包。一双科学的鞋子不要救你太多!踝关节一旦出问题一辈子就别想撒欢儿跑了。野徒期间很多驴友会选择在河流岸边或者河谷地带行进。视野开阔,方向感足,不像林子里闷、热、湿。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生有苔藓的石头,湿滑不易踩踏,高原或者南方雨季旱季两季地带,河流下雨容易泥石流,尚未风干的泥石流看起来表面的泥沙是干的,但几厘米下面的土沙依旧是浆状物,容易“吸脚”,一旦泥石流添上的是个什么坑洼一类的地区,就会变成临时沼泽性的泥坑。一旦踏入立即掉头变更徒步区域以免浪费不必要的体力和风险。

我是个不走正道儿的,所以以身试险实时发生。如果你不够机警防备,确保万无一失麻烦你报团出行。

一句话,出发之前充分攻略,把万一弄死在出门儿之前。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你想在旅行中好好过活(徒步旅行实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