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省城一日半学习有感

长途跋涉三个半小时,尽管道路还算平坦,却也没少品尝久坐之后腰膝酸困的滋味。进入太原市,在离铁道大厦还有大概两站路的立交桥下了车,宁愿步行前往,来活动活动筋骨了。

走在纵横交错的桥下,看着眼前川流不息的车辆,抬首印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的高楼,回想二十年前的这个地方,属于太原郊区,是一片庄稼地,而今早已被林立的高层建筑和宽阔的大路取而代之。是哦,毕竟已过二十年!二十年足以让桑田变高楼,二十年足以苍老了红颜。二十年前,我是在这座城市求学的活泼的大学生,二十年后,我已成饱尝生活酸甜的不惑之人。在万千感慨之中,很快便来到了学习的地方,满心期待能够不虚此行。

研讨会开始了,第一位王金玲老师来自阳泉,分享了自己在作文备考方面的想法和具体做法。温婉的王老师,将作文的要求比作女孩择偶的标准:首先应考虑男方的品质,其次是体貌,第三为财富。即作文应以立意正确为先,所谓“千古文章意为先”;其次强调结构严谨,再次注意内容丰富。正是有气有骨有肉。接着谈了高考作文的趋势和方向,强调作文考查呈现多角度、多元化思维的趋势,突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强调学生置身问题中的思考能力的提升,即作文的实用性增强。必须将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审题立意作为作文教学的重点,进行强化训练,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结构布局方面,王老师强调必须使文章进递有序,精致关联,环环相扣。这一环节可采用建模――用模――脱模的训练方式,让学生胸中有模板,起于模仿,成于变通,作文时能步步为营,胸中有数。在丰富内容方面,王老师将自己日常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分享给我们,三备二练:备几个精彩的开头,备几个典型素材,备几方面的积累如过渡句、哲理性诗句等;练每周一次的800字的摘抄与随笔,大考后作文的修改升格训练。可以说王老师的做法很实在,有可操作性,我们当结合自己学生实际合理学习借鉴,同时又不可完全照搬,须在借鉴模仿中钻探出真正适用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即起于模仿成于变通。

下午先是程老师谈了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思路和建议,强调必须对古诗词予以重视,指出平常古诗词教学中的误区,告诫老师切莫盲目跟风高考而忽视基础教学、切莫只重题海训练而轻体验领悟。正如香菱学诗时的感受“诗的好处,有口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故而我们应多注重学生感性体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整体阅读理解的素养。程老师一再强调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要继续沉迷于答题技巧,不可投机取巧,要实实在在训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对于这点,我极为认同,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采取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思有所得。

“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太原市四十八中的李学文老师,温文儒雅,以这句诗为讲座的题目,分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及答题策略。他指出选文应是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着眼国内外先进成果,尤其是引发焦点问题的新科技,还有十九大出现的新话题等。明确指出高考论述类文本侧重考查说理性和逻辑性,应尽量用典范的高考题来训练,应让学生树立“先文后题”的思想,以理解为第一要务,强化立体解题意识。

第二天上午请来的是西安教研所的贾玲老师,大概因为我对多朝古都西安,历史上的长安有着魂牵梦绕般的向往,大概因为我对华清池里洗凝脂的杨玉环的追慕,看到颇有气质的贾玲老师,我倍感亲切。而贾老师也是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口若悬河,连句成章,让我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她毫不留情,直声追问老师们平常的工作是否有方向、有操作、有落实,不要总说自己辛苦,多问自己做的有用吗,作为教师应经常自我审视、反思,应不断提高研究层次,应以全面的、主动的、超前的新理念来应对高考,把握高考新动向,适应高考新常态。可谓高屋建瓴,掷地有声,有振聋发聩之功效。

听完讲座,我陷入深深地反思,贾老师的责问声犹回响在耳侧。回顾以往,有多少时间用来学习提升,又有几次认真思考探索,虽然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一直尽心尽力地工作,但到底有无长足进步,到底是否真正在课堂上为学生有效助力,我真得该用心反省了。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省城一日半学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