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高二的时候一直循环的一首歌,坐在课桌前,趴在课桌上,课间广播体操回教室的路上,蓝色的MP3一直在我口袋里。那年开始,我去外地读书,自此家里的房间成了我寒暑假的Airbnb“短租房”般的存在。

一开始喜欢一首歌,不会专门去听它的歌词,只要调调符合自己的听曲取向就已足够,甚至觉得听歌的时候去听辨歌词内容是极其影响大脑放松的,但就如同你喜欢一块看起来极有食欲的蛋糕,不能永远都是看着,最终都要去品尝、嚼咽。分别小时候,离开家乡,曾经很随意的哼唱,在某一瞬间便成为戳心的至理,随后漏掉几个节拍,恍悟自己似乎已是失去家乡又永远无法抵达远方的人。


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_第1张图片


岩井俊二的《城镇青年》中有个家住高崎的女孩来到靠近大海的城市上大学,跟很多同学一样,女孩选择课余时间到校外兼职赚取零用钱。应聘时:

-“老家在...高崎?” “嗯。”

-“高崎那怎么样?” “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这里也没什么特色啦。” “不是有海吗?”

-“也就只有海而已啦,怎么,喜欢大海么?” “是的,因为高崎没有海,所以一直向往有海的地方。”

。。。

但跟其他女生不同的是,她选择在加油站做兼职工作,这个汽油味冲天的地方是一般女孩子都不愿意停留的场合。但因为父亲和哥哥都在家乡的加油站工作,所以汽油味是否也代表着家的“味道”?因为大海离开家乡,却在海边寻找乡愁的味道,曾经厌恶的感觉,而如今却又勾起了对家人的思念。海是藏不住孤单和想念的。有时,我们去的远方也只是别人呆腻的地方。


某些程度上,家乡意味着束缚,有管束你的人,有你挣扎不开的事,也有渊源已久的情谊需要应酬。即便如此,有很多时候,离家的距离还是会让我产生躁郁情绪,那是一种不便,不便于我在急需当鸵鸟时无处安身的恐慌,可是家里有什么?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买票前又会自己问自己。家里有什么?呼一口气,有点想念那种束缚感,和一些可以想象到的对话场景,嗯,反正过个三五天就急慌慌地又要“逃蹿‘出来。但殊不知那些熟悉的情绪,乃至回到家乡的焦虑感都是我们存留在那里始终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彼时不想对面对的人和物也是造就了自己曾经的故事,他们离我太近,太过真实,即便我离开,但他们并未消失,就像我一旦回来,就要重新面对,继续答题。

在赫尔曼.黑塞的作品《漂泊的灵魂》中,主人公克努尔普拥有着高度自我的灵魂,无所牵绊,到处游历,依靠着自己的幽默,才华智慧结了许多朋友,一直过着游牧民族般的生活,他的潇洒让路过他的男女老少都为之惊奇,并都想和他对话,期许着也能沾些自由的气息,他可是那些梦想一直处在“正在筹备”或“暂缓执行”的实践型代言人呢。家乡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可以潇洒重游的地方,但也却是漂泊一生后,选择的最后驿站。灵魂漂泊在异乡的路上时,却又为故乡所牵绊。当落地故乡时,又为异乡所诱惑。这大概就是身与心的时差吧。


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_第2张图片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一颗心的羁旅。”                                                                ——蔡崇达《皮囊》


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