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回老家过年,门前不远处,大概四五百米远,盖起了两座养猪场。村组房子并排盖着,而住宅群落尽头早在四五年前就有了一座规模不大的养猪场。
我打听了一下,政府对于养殖户有一定的补贴。
早在2007年,村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合资开设了棉花加工厂,收购的棉花都来自本村或是邻村的棉花种植户。
2010至2013年间,又有两家棉花贸易公司在村里成立,主营业务也是棉花采购分销,棉花加工,其中一座棉花加工厂的厂房,盖在已经被撤掉的小学校区。
在我小时候,大概是2000年至2005,那时候村里流行养鱼,主要是四大家鱼,大大小小的鱼塘随处可见,大概有十几户的在养鱼,鱼塘连成一片。
我叔叔也养了几年的小龙虾,但是没形成规模。
养殖的四大家鱼主要销往本地的菜市场,或者外地鱼贩子来收购。
没几年鱼市不景气,加上养鱼也有风险,规模化渔业养殖,特别是四大家鱼混养在一起,鱼特别容易生病,在加上养殖密度大,鱼特别容易缺氧,特别一到夏天经常会见到浮在水面因为缺氧而死掉的鱼。
渔业养殖户核算了一下,养鱼的收入还没种植水稻、棉花的收入高,后来陆陆续续,养殖户们纷纷填平了自己的鱼塘,又重新种起了传统经济作物。
而今,原先三家棉花加工厂也都关张停业,原因大概加工的棉花质量没能满足批发商要求,这也跟棉花的产地有一定关系,而小型棉花加工厂的产量也不能满足棉材料上游企业的要求。
养猪业在最近几年的兴起,不知会不会像之前渔业、棉花贸易加工业一样繁荣一阵过后,又慢慢萎靡下去,对于小型猪厂来说充满了太多变数。
2017年被定位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2月5日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提出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针对国内粮食结构失衡问题,一号文件指出:
需要“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要“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市场需要的优质粮食产品。
还要求“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推进“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鼓励农产品“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要求“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满足市场需要。
再看下图,我国当前粮食的“三高”问题,当前粮食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并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全年粮食总产量为61623.9万吨(1.23万亿斤),虽比2015年减产520.1万吨(104.0亿斤),同比减少0.8%,但总的来看,2016年粮食总产量仍然为历史第二高产年。从2011年至2015年数据看,全年粮食总产量连年攀升,年年都是丰收年。
另一方面,从海关总署的数据看,粮食进口近三年均过万亿吨。2011年进口粮食总量为6390万吨(1278亿斤),此后逐年攀升,2016年进口11100万吨(2220亿斤)。受粮食高进口影响,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攀升,2011年为11.2%,2016年已升至18%。在所有粮食品种中,大豆对外依存度最高,2011年至2015年5年间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3.8%。
在高产量、高进口之外,粮食高库存问题并存。以玉米为例,据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上的数据显示,2015年玉米库存量超过2.5亿吨,严重供过于求。但海关总署数据显示,玉米进口量依然高企,2015年玉米进口量达473万吨(94.6亿斤),2016年玉米进口量虽有所下降,但进口量仍达316.66万吨(63.3亿斤)。
针对农产品成本高、缺乏价格竞争力,粮食“三高”难题,一号文件指出:
须“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多项改革举措,降低农业成本,提升国内农产品价格优势。
(以下所述为是我自己老家镇的情况,不是一概而论的,言论或许有失准确性,然无诋毁之意,旨在帮助分析当前我老家农村的实际情况,希望对于当地政府有所帮助)
那么国家做出政策指示的同时,地方政府应该采取怎么样的措施呢?
先来看看当前存在的问题
土地分布零散,散户过多
地方政府耕地面积有限,以村组为单位,对于村界范围内的耕地按照家庭人员数均分到户,近年来虽然有部分农民将自己的手头的耕地转卖(这里不是流转,只是买卖双方私下定的协议),同时各户的耕地被自然河流、人工沟渠分割,土地分布依然相当零散。土地零散直接的不便利是农机作业不方便,同时也对政府的土地调查工作增加了难度。
农产品结构杂乱
农户有权选择当季节种植的经济作物,地方政府不干预农民种植结构,虽然可以种植的传统经济作物就两到三种,少量的大豆、花生、芝麻,但是零散的地块导致单一作物无法成片,在产量上无法达到一个数量级,而分散的种植给机械化的作业带来困难。
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每家每户种植的作物,作物管理手段不一样,种植的品种也各有差别,农药过度使用等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口感不一、谷物饱满率不一,甚至还存在一定的食用安全隐患。而日趋严重的水资源污染,也使得农产品带有工业残留元素。
新型农产业推行有风险
农民们文化程度不高,交际圈不广,村委村干部也无法准确获悉政策的变化,对于新型农作物种植,农民不敢贸然尝试,技术不成熟,信息闭塞,加上农业就是看天吃饭的,一旦某一个环节出错,便会大面积减产,甚至颗粒无收,那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农业合作社形同虚设
政府提倡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应该是一个知识服务平台,传播种植、养殖技术咨询,提供农资产品或者购买渠道,给农民一个交流平台,互相之间通气检验农产品在种植过程中的状况心得。但是目前我看到地方政府没有什么农业合作社的概念。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在生活设施上面虽然在慢慢改善,有了自己的公路修道了家门口,有了村医疗合作社。但是在农业水利灌溉上面还是使用着自然和人工沟渠灌溉,这些沟渠容易沉积淤泥,导致沟渠越来越浅,而且这样的灌溉模式非常浪费水资源。
农业成本高居不下,农民收入过低
传统的散户种植,人工的劳动站到的一大半,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有部分人买上了农机,但是对于零散的作物的收割方面也是存在一些难度,这家收割作物难免会影响到另外一家的农作物。近年来的通货膨胀,农资费用也跟着涨,肥料、农药、农用设备、灌溉、人力成本节节攀升。然而传统的经济作物价格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也不可能太高。
农村医疗教育问题
新形式下的农村合作医疗社开展的如火如荼,看小病、买药是相对便宜了,但实际上农民一遇到大病基本上都开支巨大,要么就只能等死。
我上小学的时候,是在村小学上的,但是当我上高中的时候小学却被裁撤了,原因是计划生育的开展导致适龄小学孩子变少,村级小学常入不敷出。而我了解到,我们镇上的所有村级小学都已裁撤,所有适龄小学孩子统一到镇上上小学。但是一个镇一个小学显然是无法满足百姓需求,导致单个班级人员超标,这样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也不便于老师的管理。
农村环境问题
虽然城里人都说农村环境好,但也只能是过去式了,我们镇上的一些企业乱排乱放,镇上空气越来越差,水资源污染严重,小时候还能洗澡游泳的沟河现在臭气熏天。
(以下所述为是本人老家镇的情况,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村镇,言论或许有失准确性,然无诋毁之意,只是建议,希望对于你们有所帮助)
那么地方政府应该怎样做才算是响应了党中央的号召,有力推行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流转工作、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现在叫做不动产统一登记)
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是土地使用权的一部分,农民拥有耕地的使用权,村委是发包方,农民为承包方,已经承包到各户的农田,个户有权转让经营承包权,这叫农村土地流转。
宅基地登记发证,是对农民的住宅用地进行调查、确权、发证的工作,农民可以通过宅基地证书去银行抵押贷款。
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是国家“三权”(三权指: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工作的一部分。
我参与了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廊坊市国土资源的三权工作,宅基地登记发证,使得农民的不动产权有了国家证明,农民可以直接拿着证明到银行贷款,盘活农村经济。
我们知道,只有可以用来交易的不动产才具有升值的可能,有了不动产的证书,使得交易有凭有据,活跃了交易才可以使农村土地市场繁荣起来,使农民的地更加值钱。
现今,虽然农村土地还不能像城镇建设用地一样可以正常的流入市场,但是新形式下的农村土地使用方式国家也在积极探索。
地方政府应当鼓励农民将手头零散的耕地流转给大户。
“三权”全权发证工作是所有交易的前提。
而我当前看到的,这两项政策都没有在我老家的村镇落实,至少我是没看到我家的宅基地使用证书、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两者未来都会统一发不动产权证书)。
在我们当地早就有农户开始了农田买卖,但是都是买卖双方私自协议,没有公证,一旦出现经济纠纷,双方都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一旦形成规划化种植,科学种植,不仅在产量上可以保证要求,在农产品的质量上可以提高很多,这就应了“一号文件”的要求:
增加市场需要的优质粮食产品
降低农业成本,提升国内农产品价格优势。
积极筹备农村经济合作社
地方应该在每个村设立农村经济合作社,成员有本村种植户代表组成,合作社作为年度经济规划指明方向,积极宣传本村农产品,为本村农产品销售谋出路。
合作社还要在农业技术方面形成自己的知识库,在新型农业技术方面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全产业链式布局
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入驻本地,集齐农产品运输、加工、销售企业,农机、农资企业,在大的层面上形成权产业格局。
政府补贴农机(这一点已经开展了)
政府补贴农机,吸引农户用科技手段种植,规模化种植后可以解决大量的人力物力,农民带活农机市场,反过来也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
做好本地闲散劳动人口就业安置
农村土地流转给大户后,势必造成大量农民失业。事实上农民们早就意识到,靠着分到自己家庭的几亩薄是根本满足不了家庭的日常开支的,改革以来大量农名工进城谋生。但是对于那些年长的身体还不是很虚弱的老人,或者就想待在农村的年轻人来说确实会感觉到生活的压力。
一方面土地流转大户可以为这些人提供工作岗位,政府也要为这些人员某得一些就业岗位.
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规模化之后,地方政府或者承包大户,可在当前成片的耕地上做沟渠设计,合理灌溉,解决水资源。
新形势下的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明确。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想在全方位的取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胜利,以目前各地落后的农业来看,任务尤为艰巨,留给我们的时间也不是很多。
要想快步的赶上时代的步伐,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对于政府领导人是考验,怎样平缓而又不落国家整体节奏地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是一个困难话题。
对于新时代的农民也是考验,怎么权衡利弊,如果选择待在农村做一个承包大户,需要学习新型的农业技术,学习管理工人进行规模化种植、生产,需要与上级经销商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
如果选择进城务工,则需要掌握一门技能,或者单纯的出卖体力。
不管怎么说,国家的强大,引领农民朝着更美好的未来奔去,而只要拥有一双勤劳的双手,不怕苦不怕累,就可以轻松地的养活家人,让生活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