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c_subclassing_restricted
使用这个属性可以定义一个 Final Class,也就是说,一个不可被继承的类。只要在 @interface 前面加上__attribute__((objc_subclassing_restricted))
即可objc_requires_super
标志子类继承这个方法时需要调用 super,否则给出编译警告,例:
- (void)hailHydra __attribute__((objc_requires_super));
objc_boxable
Objective-C 中的@(...)
语法糖可以将基本数据类型 box 成 NSNumber 对象,假如想 box 一个 struct 类型或是 union 类型成 NSValue 对象,可以使用这个属性:
typedef struct __attribute__((objc_boxable)) {
CGFloat x, y, width, height;
} XXRect;
# 这样一来,XXRect 就具备被 box 的能力
CGRect rect1 = {1, 2, 3, 4};
NSValue *value1 = @(rect1); // <--- Compile Error
XXRect rect2 = {1, 2, 3, 4};
NSValue *value2 = @(rect2); // √
-
constructor / destructor
顾名思义,构造器和析构器,加上这两个属性的函数会在分别在可执行文件(或 shared library)load
和unload
时被调用,可以理解为在 main() 函数调用前和 return 后执行:
__attribute__((constructor))
static void beforeMain(void) {
NSLog(@"beforeMain");
}
__attribute__((destructor))
static void afterMain(void) {
NSLog(@"afterMain");
}
int main(int argc, const char * argv[]) {
NSLog(@"main");
return 0;
}
// Console:
// "beforeMain" -> "main" -> "afterMain"
constructor 和 +load 都是在 main 函数执行前调用,但 +load 比 constructor 更加早一丢丢,因为 dyld
(动态链接器,程序的最初起点)在加载 image(可以理解成 Mach-O 文件)时会先通知 objc runtime 去加载其中所有的类,每加载一个类时,它的 +load 随之调用,全部加载完成后,dyld 才会调用这个 image 中所有的 constructor 方法。
所以 constructor 是一个干坏事的绝佳时机:
- 所有 Class 都已经加载完成;
- main 函数还未执行;
- 无需像 +load 还得挂载在一个 Class 中。
PS:若有多个 constructor 且想控制优先级的话,可以写成 __attribute__((constructor(101)))
,里面的数字越小优先级越高,1 ~ 100 为系统保留。
-
enable_if
这个属性只能用在 C 函数上,可以用来实现参数的静态检查:
static void printValidAge(int age)
__attribute__((enable_if(age > 0 && age < 120, "你丫火星人?"))) {
printf("%d", age);
}
# 它表示调用这个函数时必须满足 age > 0 && age < 120 才被允许,于是乎:
printValidAge(26); // √
printValidAge(150); // <--- Compile Error
printValidAge(-1); // <--- Compile Error
cleanup
声明到一个变量上,当这个变量作用域结束时,调用指定的一个函数,Reactive Cocoa 用这个特性实现了神奇的 @onExit。overloadable
用于 C 函数,可以定义若干个函数名相同,但参数不同的方法,调用时编译器会自动根据参数选择函数原型:
__attribute__((overloadable)) void logAnything(id obj) {
NSLog(@"%@", obj);
}
__attribute__((overloadable)) void logAnything(int number) {
NSLog(@"%@", @(number));
}
__attribute__((overloadable)) void logAnything(CGRect rect) {
NSLog(@"%@", NSStringFromCGRect(rect));
}
// Tests
logAnything(@[@"1", @"2"]);
logAnything(233);
logAnything(CGRectMake(1, 2, 3, 4));
-
objc_runtime_name
用于 @interface 或 @protocol,将类或协议的名字在编译时指定成另一个:
__attribute__((objc_runtime_name("SarkGay")))
@interface Sark : NSObject
@end
NSLog(@"%@", NSStringFromClass([Sark class])); // "SarkGay"
所有直接使用这个类名的地方都会被替换(唯一要注意的是这时用反射就不对了),最简单粗暴的用处就是去做个类名混淆:
__attribute__((objc_runtime_name("40ea43d7629d01e4b8d6289a132482d0dd5df4fa")))
@interface SecretClass : NSObject
@end
还能用数字开头,怕不怕 - -,假如写个脚本把每个类前加个随机生成的 objc_runtime_name,岂不是最最精简版的代码混淆就完成了呢…
它是我所了解的唯一一个对 objc 运行时类结构有影响的 attribute,通过编码类名可以在编译时注入一些信息,被带到运行时之后,再反解出来,这就相当于开设了一条秘密通道,打通了写码时和运行时。脑洞一下,假如把这个 attribute 定义成宏,以 annotation 的形式完成某些功能,比如:
// @singleton 包裹了 __attribute__((objc_runtime_name(...)))
// 将类名改名成 "SINGLETON_Sark_sharedInstance"
@singleton(Sark, sharedInstance)
@interface Sark : NSObject
+ (instancetype)sharedInstance;
@end
在运行时用 __attribute__((constructor))
获取入口时机,用 runtime 找到这个类,反解出 “sharedInstance” 这个 selector 信息,动态将 + alloc,- init 等方法替换,返回 + sharedInstance 单例。
附
attribute 总结
Declaring Attributes of Functions
Extensions to the C Language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