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深处,平平淡淡并不真

世界深处,平平淡淡并不真_第1张图片
世界深处

“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以为别人即使不像自己一样对世界安之若素,也不会离经叛道到哪里去,并在庸常的时日里养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见解:平平常常是人生的常态。但是在太平洋上,或者说世界的某个深处,事情并非如此。”

2016年1月15日凌晨,习惯于借阅读催眠的我因一篇名为《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的特稿失眠。从迷糊到清醒,一种无力感从内心深处涌起,弥散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发生在远洋捕捞船上真实的大屠杀令人毛骨悚然,也让我意识到:世界深处,生活不似表面上的那般平平淡淡。

在大部分人眼中,世相是如此呈现的——人们循规蹈矩,对生活安之若素,即使离经叛道,也跳脱不出庸常的时日里渐渐麻木的认知,总归是平平淡淡的。

但在世界深处,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复杂联系中,一个个故事正在发生着,或冰冷或无奈或悲伤……它们一直存在着,只因我们浮动在生活的海平面,才会对其他生命个体的经历视而不见,有时甚至视若无睹。

我们埋头于手中的iphone,却很少抬头看看楼顶上欲轻生的富士康流水线工人;我们在商场里选购漂亮衣服,却很少去想制衣过程产生的废水是否污染了哪个村庄的水源;我们北京烧煤取暖,却很少去关心380公里外的大同矿井下矿工们的遭遇;我们住进新房,却很少去追问原来这片地上的贫困户去了哪;我们乘坐新型交通工具驰骋于轨道上,却很少了解那群风钻工人的肺正在变得像石头一样硬……平平淡淡的另一端或许是惊心动魄,浮于表面的“我”与世界深处的“他人”有着难舍难分的命运关联。

只是在繁华与喧嚣的新时代,我们太过于关注“小我”,窝在自己安逸的“小时代”,把自己与现实中从未曾缺席的悲剧和荒诞隔断,将其遗落在身后。当然,借此批判人们自私、冷漠都是诛心之说,客观上讲,是因为我们的“选择性接触”有所偏向。(尤其在媒介娱乐化时代,招摇的煽色腥内容消解了我们对公共性话题的关注,同理,这也会削弱我们对边缘群体苦难与忧伤的感知。详见“新旧媒体”本无罪,错在“那些煽色腥内容” )

借用美国著名新闻人李普曼的 “探照灯”隐喻,人们对世界的接触就像一盏探照灯,接触到哪,探照灯照亮哪,之后人们才会产生相应的认知和感受。当我们的接触偏离了世界深处那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时,我们难免会遗忘,从而也就难以对那些或冰冷或无奈或悲伤的真实故事感同身受了。

因毕业设计分到了深度报道组,最近一直在阅读相关作品和书籍。在《南方周末特稿手册》里,曾任南方周末高级记者的李海鹏在一篇手记里说到:“人们对公共事务感兴趣与否,并不取决于观念,而取决于在生活中接触到了什么。”确实,在世界深处接触多了,人们的情感才会丰富,关心才会有所增加,才会意识到“平平淡淡”并非是生活得全部。

当然,我们不是职业记者,没有能力和精力去亲身接触底层人群、边缘群体乃至每个普通人所经历的故事,但阅读特稿、深度报道便是方式之一。在韩剧、网红、鸡汤之外,多点对世界深处的接触吧!虽说,那些遭遇会触痛内心柔软的部分,但悲伤里有着成长,将带给你不一样的人生视野和不一样的胸怀。

开辟此集子,意在于此,在分享中,您可能看到一个普通性工作者的生活、一个平凡同性恋的生活、一位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

我曾和一位朋友有过这样的对话

W:“有些特稿看得我想哭”

Z:既然看了难受,那就别看。

W:不,选择性回避是对“发声者”话语表达的不公不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界深处,平平淡淡并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