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的书未能成就我想走的路

读过的书未能成就我想走的路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大学时期,因为是艺术类专业,大二才意识到要读书,只停留在专业远远不够,觉得懂得知识太少了,整个说话都很肤浅,更别提有深度的思考和见解了。从大二开始一年里读了30多本,还是感觉没有多大成效。于是又做了很多这类反思,以下是反思的成果。

【1】书读完,为什么没有成果

首先与自身心境有关,学术或就业或创业等的思路不明确,就像一团乱麻中挑线头般无厘头,现在想来,如果当初目标够明确,而这些书都是有关目标的解读和实行,想必会大有不同。                                                      心血来潮的目标,想通过读书去了解。尚未接触到本质与内在,室友有了新的目标,当然,这与年少气盛脱不了干系,年轻看什么都想要尝试,不久又丧失兴趣,重新迷上另一种类,如此循环往复。


【2】这些书中,哪些是可以收获至生活中

往往是那些名字见学会思考、或是30天转变思维、改变自己……这类书读完对我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不能否定书籍的好坏,至少站在读者角度上,我没有任何收获。这就是读者与作者的差别,作者的思考结晶发表出来被出版社认可,但对读者来说更像一杯温开水,无害,可是不能像牛奶般有营养。真正读完受影响反馈到生活上的还得是人物传记、自传、文学小说类。比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苏东坡的千年人生智慧》、《诸葛亮大传》                            通过故事自己去品尝当中滋味,或悲伤、或热血、或智慧,这些书籍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在读后面对现实生活中会效仿书中人物,企图得到书中人物的智慧或机遇,在大脑中形成很深的记忆层面,不易遗忘。

若是只想改变心情,读点什么的话,建议看些哲学故事,或是治愈类书籍,像是《暖心,聆听灵活的声音》最适合在调节压力时阅读,是生活必备书籍,没有繁琐的鸡汤。它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医师,文章写的大多以关爱自己、包容身心为主,通过一个个生活中常遇到的小例子,来安慰读者的心灵,给予面对生活的力量,篇幅小,尤其是书籍中的插画搭上几百字的文章,也让读者无压力的阅读。


读过的书未能成就我想走的路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冒出想读书的想法是为什么

满足人类的本性-求知欲,也就是好奇心,通俗的反应到现实就是与别人接触时发觉别人的谈话深度以至于我听不懂,内心受挫时,想要默默的来个屌丝逆袭,除了读书别无他法,阅读相关书籍,掌握相关方法和信息,在下次与人交谈中思想上战胜对方,可惜这种只停留在幻想,学以致用的书与读者不能段时间的融合,当中要付出一定代价来实现。


【4】读书目的

学习。专攻某方面知识,不光学习文中方法论,更要把知识学透,学会并且付诸实践,拥有重要的知识和现实可操作的实践方法。毕竟你的目标定义了你是谁。                        获取相关权威信息。通过专家或是名著中的案例了解。


读过的书未能成就我想走的路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5】如何选书,选对自己有用的好书

找准分类后,看前言。读前言可以快速的浏览书籍的主要思想,在选书时提高效率。

在读的过程中,品尝不到知识点的,不建议再继续读下去,当然不能排除个人理解能力这一因素。我们大学教授总说:对艺术家来说,好的作品是可以被大众都接受的。所以对于没有感受的书籍,读好书如同品尝美食,如视珍宝,沉浸在收获知识与幸福中无法自拔,时间如同快进播放的音乐、指尖滑过的风,不知不觉。

通读完一遍下来,有具体实践想法的。把书再细读两遍,每遍一定随手记笔记,!记笔记!记笔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记得每日复习。复习的方法我习惯把随手记的笔记贴在床边,方便睡前、起床复习。

读过的书未能成就我想走的路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说了很多自己读书时的问题,现在我大三,确定了目标,也知道要如何向目标前进的方法,这些还要感谢让我徜徉在知识海洋的图书馆,自己总结的办法也在适用,若有类似问题的简友欢迎评论里多多交流! 喜欢点下关注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过的书未能成就我想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