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角色偏差

话疗的越多,越琢磨为什么会出现相互的偏差。那么就聊聊角色定位。

定位是指确定的方位、确定的位置。产品、企业的定位源于对消费者的需求分析,而一个人的角色定位也一样,确定在不同环境下,在一定的组合中是否拥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或者用人单位角度考虑角色定位时主要考虑:这个职位需要什么技能,知识储备、综合素质。对于个人而言,职业定位则需要分析: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具备什么技能(素质),需要什么样的岗位或者职位。

不同角度看定位,看职位问题,看责任,看结果,判断效果。

那么重点来了。作为大部分打工者,我们到底该怎么样确定我们的角色定位?

公司环境是确定的,主要的业务条线是确定的,需要的素质和基本技能要求是一致的。我们能顺利毕业进入一家公司无疑基本素质和技能是匹配的,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在不同时候感觉自己和老板和上级对自己工作结果产生偏差呢?

在我看来,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板交代的活,也许职位面临的困难或者预估的情况不了解,但是基本大概流程是清楚的,要求的就是你在解决问题时候,对可能不确定的环境做出及时反馈和解决处理。上级更看中结果。而我们身出其中办事,多半将这些环境、困难、没预测的事情更看重。最终如果自己将这些困难、问题、不可预估完美解决,心中为自己点赞的时候,老板却对你结果不那么完美而微词、生气的时候,于是评价偏差就此产生。

喝了那么多鸡汤,怎么让我咽下那些踩着高跟鞋奔忙在不同机场、火车站、人潮拥挤,换洗衣服已经塞满行李箱的所有苦闷,终于拿到文件的欣喜,本想换来一句表扬哪怕是一两句肯定,怎么就成了“这个事这么这么久?办完了,赶紧回,还有几个方案你写到哪里了?X 部反馈你上一稿更差了……”嗯……缓两秒,嗯,憋回一口贱血……退房,赶车!

但是,不咽下,要怎样?宝宝长大的过程就是不断在磕绊中成长的啊。

既然成长是孤独的,那也就只能在孤独中咽下这些,在每一个角色中单线条的思考,以成长为主线,打磨自己。我们不需要体谅别人的情绪(所以不需要自己换位思考),我们只是消化自己的情绪。单线条思考这件事到底已经over ,其中有问题也的确是存在,处理也的确是不那么完美,再次遇到也许有类似也许不类似,再次遇到问题,能比上次淡定已经进步。又或者,实在工作量太大,学会拒绝,学会承认自己能力需要不断挑战,学会让自己接受自己是逐步成长,以往的经验并不代表一直适用。但是接受了就要尽全力做好,免得白花了时间,假装加了班似得。拒绝做低水平的勤奋者,但是绝对要内心给自己不断鼓劲:需要试错,但不能总错。情绪解决不了问题。待从头,还得有能力去收拾旧山河。

此外,生活是多元的,需要多方平衡自己的角色。家庭生活角色,工作角色以及自我成长角色。都是需要花费时间来安排。

多项思维,不是说工作太忙,关注成长就忽略家庭定位,不能因为家庭事多成为自己工作不尽心的借口,更不能因为自己成立小家、工作繁忙忽略自己父母以及为人父母的角色定位。夹心层生活,负重前行,不辜负时间,不辜负自己,绝对既要平衡时间、精力,又要磨炼自我耐性、脾气。职场上委屈可以受,生活中也别轻易成为火药桶。

在不同的角色中,定位准确,思考问题简单直接。单项上只看到付出,时间的花费以及对结果的期望。当多项思维时,确定复合定位,确定多项结果平衡。

有时候,也许,咬紧牙关奔往车站途中接到家人电话,哭一场、笑一场,也就这么D了。更或者,预计某种阶段性胜利后,学会给自己放个假、给自己安排个偷闲的午后,关机。睡觉,洗衣服,做家务,运动,看个早场电影……

再出发



自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聊角色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