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系列2:中英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李侃等著,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

前言:该读书笔记是建立在笔者阅读了《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所编辑的文章,后期会随着笔者对中国近代史的深入了解而不断更新。


对于鸦片交易,清政府态度暧昧,一直在弛禁与严禁之间徘徊不定,因为有些官员与走私人员有不正当的勾结关系。钦差大臣林则徐上奏,请求道光皇帝实行禁烟。由于林则徐过去采取过许多禁烟的政策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于是道光帝任命林则徐查禁鸦片。林则徐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来处理鸦片问题,美国人因为贩卖的鸦片的份额很少,所以很听话地把鸦片都上缴了,但英国人的态度很强硬,只是随便地上缴了一部分的鸦片来应付林则徐,林则徐不买账,于是义律把矛盾上升到两国高度,架起了英国国旗。对此,林则徐也不妥协,直接中断中英之间的贸易,义律只能乖乖的上交鸦片,但义律心里是另有一番打算的。林则徐看英国如此配合,紧接着也把贸易的禁令给取消了,但不再与英国人贸易,驱赶贩卖鸦片的贩子,于是英国人到了澳门,打算采取武力手段来解决。林则徐把收上来的鸦片,集中到虎门进行统一销毁。

林则徐的禁烟并没有完全成功,因为英国没有上缴全部的鸦片。广州不让走私鸦片,行,那就到福建去走私,且英国还挂上美国的国旗来走私鸦片。对此,美国是支持英国的做法的。林则徐的禁烟并没有对英国商人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反而引起了英国的反弹,成为英国讨伐中国的借口,也成为了道光帝革职查办林则徐的主要理由。

在这里,为什么说是借口呢?是因为英国早在林则徐禁烟之前,就谋划要向中国发起战争了。英人律劳卑怂恿战争,建议在中国建立英国的居留地,签订通商条约,律劳卑受命寻找中国沿海处可以停靠船只的地方。巴麦尊也有一套对中国的战争计划,首先封锁珠江,然后占领舟山群岛,抵达白河口和北直隶湾,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要求免除子口税。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巴麦尊的战争计划里,并没有把香港作为他们的军事驻地。义律也有自己的战争方案,跟巴麦尊有相似之处,都同意占领舟山群岛中一个中等大小的岛屿。义律有两套战争计划,一是封锁广州,主力开往舟山群岛,与此同时,在镇江附近封锁南北交通,逼近南京。后来义律的实际行动与巴麦尊的计划有所差异,有的是暗战义律自己的计划,后来确实也在南京与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正是因为这差异,成为了义律被革职的重要理由。方案二是直接主攻广东,提出割让澳门的要求。

英国的战争计划是为了开拓市场,谋取商业利益,后来的鸦片战争基本上是按照英国的脚本在进行,说明了中英实力悬殊。


1840年,英军按照巴麦尊的战争计划,封锁了珠江口,不允许中国船只出海,这主要是针对中国的官方船只。接着,英国派懿律(义律的堂兄弟)抵达中国。在准备中英鸦片战争的时候,义律并没有按照巴麦尊的计划,而是根据他自己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行动。英军舰队只是封锁广州,其余北上,没有按照计划在广州递交信件。因为义律认为此时在广州递交信件不合适,当地的地方官无权答复英国的信件,且他们不是想要在广州进行谈判,而是要北上的。英军过了厦门,在厦门发生战争。接着占领舟山定海县城。在宁波口附近活动,递交信件,但是被拒,于是继续北上,在白河口附近活动,成功递交了信件。但义律和琦善会谈无果,双方约定到广东再谈。

巴麦尊的信件里的内容是什么呢?(《巴麦尊照会》)

1、称林则徐的禁烟举措为“残暴行动”。

2、认为林则徐伤害了英国臣民,侮辱了英国君主。

3、提出了五项“赔偿和昭雪”的要求。

4、要求“立即全部接受”,否则“敌对行动将不会停止”。

英国舰队在白河口递交信件的主要目的是告林则徐的状,和要求“赔偿和昭雪”。此时的道光帝是不明状况的,于是下令让琦善查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另一方面,道光帝“天朝上国”的心态在作怪,看了巴麦尊的信件后,便信誓旦旦地说要给英国一个答复,答应查明。从这可以看到道光帝是把英国看成属下,也认为林则徐不大义,把鸦片战争的原因全部归咎到林则徐身上,认为是林则徐惹的祸。于是,道光帝为了给英军一个交代,把林则徐给革职了,让琦善担任林则徐的位置。

琦善任职后,便按照先前与义律约定好,受命前往广东议和。谈判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840.12初—1941.1初

1、赔偿烟价。ok

2、平等交往:公文不再使用“禀”、“谕”等字眼。ok

3、割让岛屿。no

其实,义律是已经占领岛屿了,就是前面说的舟山定海,但义律却因为琦善的拒绝而放弃,不是真的放弃,而是有他的打算。

4、开放口岸:厦门和舟山。no

义律提出的这点要求,跟巴麦尊的计划不一样。

5、口岸居住。no

英军照旧只能住在澳门,澳门那里有葡萄牙人。

6、义律反覆:如果琦善不答应开放口岸,那他就不退还定海。

7、琦善提醒:谈判之初义律曾宣布,不谋求获得领土。

综上,琦善没有做出出卖中国主权的行为,面对义律割让岛屿的要求,琦善是拒绝的。


(二)第二阶段:1841.1初—1月底

1、义律认为琦善没有诚意,宣布由英军总司令伯麦来处理事务。

表明义律不干了,要采取武力手段了。

2、进攻大角、沙角炮台,占领穿鼻。

3、义律和伯麦照会水师提督关天培,提出在穿鼻建立商馆、立即开放广州贸易、另开一口等停战条件。

4、琦善答复:可以在外洋(香港以外)的地方割一地来开商馆,无需另开一口,于是英军撤退后,在广州开港。

5、义律照会:可以香港海岸及港湾代替穿鼻,广州立即开港,否则不能交还定海、穿鼻。

6、琦善答复:可以在尖沙咀和香港岛居住。

7、义律照会:同意交还定海、穿鼻。

8、义律宣布与琦善达成初步协议。

但这个初步协议说的是,琦善同意割让香港岛,这与实情有很大的差异,琦善只是同意他们居住而已。


(三)第三阶段:1841.1底—2月底

1、英军占领香港岛。

2、义律发布公告:宣布香港岛居民为英国女王的臣民。

3、双方面谈,义律提出割让香港岛的要求,琦善拒绝。

4、清调集军队,英军向虎门进攻。

5、英军退出定海。

英军原本是已经占领了定海的,但选择不居住在定海,是因为英军在这死了好多人,加上定海不适合英军居住,所以英军放弃定海。义律也由于英军在定海死了好多人而被撤职。

6、虎门炮台陷落,关天培死。

7、琦善始终没有在《穿鼻条约》上签字。

由此可见,琦善并非是卖国贼。这也是书中的一个误点。

三次谈判之后,琦善被革职查办,是因为琦善没有按照道光帝的要求去做。道光帝主战,而琦善因为深知实力不如英军,所以主和。琦善在与义律义和的时候,是完全排斥广州巡抚怡良和广州将军阿精阿,这两个人便向道光帝奏报琦善自作主张让英军占领香港岛、发布告示等。所以琦善被革职,并且秋后处决(死刑),后来改为发配吉林赎罪。

其实,琦善跟林则徐的关系是很好的,他们之间也没有矛盾,琦善还帮林则徐说话呢,问题是出在道光帝身上。另外,林则徐被革职之后,其实是还有翻身的机会的,因为林则徐跟道光帝一样,对于英军,是主战的,但他没有把握好机会,再被革职之后,多次上奏辩解,引起了道光帝的反感。导致后来,虽然大臣屡次上奏重用林则徐,道光帝都不理睬。


三次谈判失败之后,道光帝调兵谴将,派杨芳和奕山到粤东反攻。奕山认为,防民甚于防寇,于是不用粤兵和广东的水军,用外省的。结果毫无意外,反攻失利,签订《广州合约》,奕山和杨芳需要向英军缴纳赎城费,清军需要退驻距广州城60英里以外。奕山和杨芳并没有把实情上报给道光帝,而是谎报军情:

1、声称毁了英兵船多只,杀英军多人。

2、说英人要求清换商欠,没有提到《广州和约》。

杨芳和奕山偷换概念,想让清政府来替他们还债。

3、说英军进攻广州得到了越秀山神的保护,英军请求道光帝颁布匾额(慈佑靖佑),以便供奉。

其实这匾额是奕山为自己求的,但结果没能得到保佑,还是被发现谎报军情了,福建巡抚颜伯焘向道光帝奏报粤东反攻战实情,道光帝发现颜伯焘所说的跟奕山所说的不同,于是派广西巡抚梁章钜去广州调查实情。

另外,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广州和义之后,英军便在光柱骚扰当地的居民,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于是便有了三元里人民抗英。


义律由于背离英国政府的指示而被革职,之后,璞鼎查替代义律的位置,背负着重新占领定海,签订条约的任务。

璞鼎查抵达香港后,便北上抵达定海,双方在定海开战。清政府派出两江总督裕谦,裕谦是主战派,对英军可以说是恨之入骨,下令将英军士兵的尸首给挖出来,扔到海里,处死被俘的英军,在俘获了镇海处的英军之后,下令剥夺肩背的筋一条,用作马缰,再将该士兵凌迟。面对清军的来势汹汹,英军退出定海。在与英军的交战中,清政府的官员对英军的认识大变,没想到英军水陆都很能打。英军退出定海后又重新占领定海,同时还占领镇海和宁波,期间还不断地骚扰台湾。清政府派奕经来帮助裕谦,奕经跟奕山一样,认为防民甚于防寇,反攻失败,裕谦为了逃避处罚而投水自尽,被救,但没能救火。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道光帝再不愿意议和,也没办法,于是双方签订《江宁条约》。


清政府不仅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国内也遭受反清势力的打击,也就是太平军,下面我将会讲到。


                                                                                    感谢你读书,再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史》系列2:中英鸦片战争)